軒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0919 韋爵爺的發展目標】,明鹿鼎記,軒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滿蒙通婚是很普遍的事情。

建州人祖上即和蒙古族關係不清不楚。

宏觀來看,當時整個東亞大致處於本年無大事。

德川家,朝鮮多是如此。不僅僅是蒙古地方,漢區一樣沒什麼大型內戰。

自五藩之亂到川楚教亂階段,漢區只有規模較小的騷亂。

最大一次可能是山東的王倫,然而影響依然很小。

藏區戰鬥力也衰落的不行。

軍事衝突主要以大明邊疆為主。

遊牧民族軍隊不使用或很少使用火器,或者火器十分落後。

同時期北方遊牧政權的軍隊,除了建奴,沒多少戰鬥力。

就算是一百年後,這些地區也沒有什麼大的發展。

準噶爾汗國光從他們的傳統武器上看,他們和過去的蒙古帝國別無二致。

但是居於中亞的他們毫無疑問受到了由火器引發的近代軍事革命的影響,他們越來越多的人裝備起帶火絨的火繩槍,他們還能夠自己生產火藥,這顯然是俄國商人或者布哈拉商人的傳授。

在1722年-1724年,代表彼得大帝出使準噶爾汗國的俄國大使炮兵大尉溫切夫斯基,在他自己的見聞錄寫了一段關於準噶爾騎兵裝備火繩槍比例的文字:有20名身披鎧甲、頭戴尖頂盔、手持馬刀和梭鏢的軍人在行進,其後跟著15名身披盔甲、頭戴護頸頭盔、手持馬刀和火繩槍的軍人。佇列中的軍人共計35人,兩隊軍人合計70人。

可見,準噶爾軍隊裝備火繩槍的比例接近一半。

這是同時期這個遊牧民族的火器裝備比例。

除了弓箭和火繩槍,準噶爾軍隊還擁有一定數量的輕型火炮。

汗國鄙陋的手工業和冶金業讓他們不懂得炮架為何物,更不用說獨立鑄造火炮。

但汗國的軍隊在和中俄長期的衝突中,繳獲了少量的火炮和俘虜一些工匠,其中一位瑞典軍官列諾特就為汗國鑄造15門4俄磅的加農炮和20門10俄磅的臼炮,以及其他輕型火炮5門。

火器裝備提高準噶爾軍隊的戰鬥力不僅體現於武器效能上,也促使他們的戰術革新。

準噶爾人,俄國人又稱他們為卡爾梅克人,曾用300名手持火繩槍的步兵配合騎兵大敗過東蒙古喀爾喀部的車臣汗,虜獲了車臣汗的1.5萬軍民。

步騎協同對傳統單一的純騎兵有莫大優勢,尤其是在雙方數量差距不大的情況下。

單論火器技術,由於長期和同時期西方國家戰爭交流,準格爾的火器技術不低,甚至火器使用戰術上面也很不低。甚至開創了步騎協同的戰術。

清朝火器技術相對於明朝的進步,主要是統一了火器的規格製作工序,尤其是淘汰了明朝落後且華而不實的火門槍,如各類多管火器,而統一鳥槍為制式武器。

總體上清朝火器有製作工藝上的進步,但無根本上的技術創新,加之清朝中後期政治腐敗,軍備廢弛,火器質量反而大不如前,同時士兵過分依賴火器導致肉搏能力喪失,面對同時期火器技術飛躍的西方軍隊則顯得十分無力。

真得把勝利僅僅歸功於火器的話,大明的火器不比大清差,怎麼就在解決蒙古問題上耗費了這麼多精力而完全沒有效果。

清是憑線列陣打垮遊牧民族的,首先清朝確實是使用了線列戰術這確實沒錯。但是效果並不怎麼好。

準噶爾汗國野戰相當不錯,但因缺乏重型火炮而攻城乏力,這一短板在和清帝國的戰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噶爾丹和策妄阿拉布坦有能力在野戰上重創清軍,但清軍依託以哈密城為核心的堡壘線總是能夠遏制準噶爾人擴大戰果,然後清軍再以準噶爾難望項背的速度捲土重來。

這就意味著清帝國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他們可以依據自己的需要,隨意切換持久防禦或積極進攻的戰略,而準噶爾人只能被清拖著鼻子走大清野戰劣勢,防守強勢。

在韋爵爺看來,這與晚明和清朝的戰爭中明軍的處境類似。

大明為何沒大規模出現西方那種排隊槍斃式的火槍陣,這是韋爵爺想不通的,憑漢人的聰明程度,憑當時明軍的火槍數量,發展出排隊槍斃式的列陣戰法,其實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清軍的紀律性,作戰觀念都很落後,這個戰術跟同期西方比,落後了太多。

那麼,清在軍事理念和兵器都不佔優的情況下,是如何打敗準格爾的?

首先打準格爾可一點都不簡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青春夢未老

軒樟

鐵血天驕

我的傷心誰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