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007 晉商】,明鹿鼎記,軒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袁崇煥一輩子能拿出手的,也就這麼點戰績了。
這一戰,在韋寶看來,袁崇煥基本上屬於躺贏。
換誰去,誰都能躺贏。
寧遠城是孫承宗手裡加高加固的,一座城就是完全的軍事重鎮,全都是能打仗的,想攻堅很困難。
加上高第正在全面撤退,努爾哈赤一看這麼好的時機,怎麼能放過,得到了寧遠城,就等於得到了關外所有的地盤,錦州防線就得瞬間瓦解。
然後努爾哈赤就被明軍教育了一頓,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明軍守城還是有一套的,加上有大炮。
孫承宗現在已經回老家去了,高第本來就沒有什麼能力,基本上不懂軍事,之所以提出撤回關外所有兵馬,一方面這是早就有人提出來的。
另外這是魏忠賢授意的,否則高第也不敢這麼搞。
高第已經被韋寶慣壞了,成天在山海關吃喝,啥事不用操心。
現在朝中論戰的焦點自然在要不要撤回關外駐軍上。
閹黨支援撤回,但這種事不好明著說。
東林黨是閹黨支援的事情,歷來是反對的!
尤其不撤軍,甚至擴大對關外用兵,擴大關外的地盤,這些都是政治上的正確。
兩種焦點,反應在人事上,就是撤換薊遼經略高第。
高第在韋寶瞭解的是,就不是東林黨,也不是閹黨,是一個偏向於閹黨的中立派。
在原本的歷史中,高第被袁崇煥擠走之後,在崇禎朝,又得到了起復,還當了一段時間官,屬於被閹黨迫害的平反官員。
本來東林黨在被閹黨持續高壓政策打壓之後,已經沒有多少反擊能力了。
但韋寶與魏忠賢產生嫌隙這件事,給他們帶來了曙光。
現在韋寶是當朝紅人,大家都已經收到訊息,知道皇帝有意提拔韋寶為海防總督衙門總督!並且,大家也都知道了,開海貿,縮編和統一管理大明水師這兩項新政的始作俑者是韋寶。
這都說明韋寶在朝中的政治分量在急劇上升。
再加上英國公是韋寶的老丈人,有這麼強大的靠山,更增加韋寶的政治分量。
一個韋寶這樣的人與閹黨不是一路的,不管是不是投向東林黨,東林黨的人都會被鼓舞士氣,覺得閹黨不過如此。
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晉商又開始蠢蠢欲動了。
晉商其實也屬於中立派,很難說有閹黨色彩,也很難說有東林黨色彩,商人唯利是圖,誰掌權,就偏向於誰,這一點與韋寶很像。
明朝時,晉商透過經營邊防軍需物資起家,透過運輸軍糧獲得“鹽引”和銀兩。
山西商人以華北為地盤,進出於江南,與徽商相競爭,明清之際,勢力又伸張到四川。
晉商的興起,與明朝的北方邊防有關。
明朝為防蒙古入侵,在長城一線屯駐大軍,基本上依靠屯田自給自足。
但當地土地貧瘠,收穫不多,士兵又不能集中力量耕作,因而糧食不足,而募兵逐漸增多,交通不便,軍餉成為重大問題。
明朝於是依賴華北各省的民運、或漕運,或採取奈米贖罪等方法。
其中開中法作用重大,召請商人把軍糧,米、麥、豆草等運到邊境,給予鹽,並在一定範圍內販賣。
宋代已有折中法,但規模不大,開中法卻把全國大部份產鹽區的鹽額都納入其中。
開中商人兼營五穀和販鹽,獨佔鹽的販賣,獲取巨利。
永樂以後,商人在北邊自營屯田,或低價向農民購入穀物囤積。
開中法主要實行於山西和陝西,許多商人在此聚集進行商屯。
當地商人佔有地利,逐漸抬頭。
他們在黃土絕壁間,開鑿土窯,儲藏穀物,土窯乾燥,可儲存穀物數十年,而可以避過盜匪的劫掠。
山陝商人最善於利用這種地理條件來保貯糧食,借開中法積累資本,再經營金融業,擴充套件到江南一帶,經營綢綢與棉布買賣,販運到各地。
平陽府、澤州、潞安府是山西商人的老家,當地富商往往有數十萬兩資產。
他們往往一人出資,與同族同鄉合夥,稱為夥計。
夥計各自負責分擔各種營業,誓無私藏。
山西商人常與陝西商人合作,對抗其他商人。
明代中葉,北邊逐漸開拓,軍餉徵集較易,而且銀亦開始流通,除了開中納糧外,官員開始用銀買糧,開中法開始斷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