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0418 互相舉報】,明鹿鼎記,軒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個個都不乾淨!我們不會亂抓人的。”
愛新覺羅·路奢沒有說什麼,王丙則繼續著他的表演,只要被王丙打的人,有一個算一個,知道這樣打,早晚被活活打死,與其如此,倒不如索性承認,都想著法不責眾,即便因為喝醉酒鬧事,這麼多人的話,不至於都被殺死,所以被問到的人,都不假思索的承認昨晚有參與放火。
韋寶本來是很擔心王丙徹查那些被殺,然後被燒死的死者的死因的,但是看來,他高估了王丙這種人,這種人不會去糾結於人是怎麼死的,他們只想儘快瞭解,不要引火燒身便可。
“這樣不行!只殺這裡的二百多人的話,太少!”韋寶輕聲對林文彪道:“要殺更多的人,就要讓他們互相檢舉揭發!把有罪的人都關起來!”
互相檢舉揭發?林文彪被韋總裁的話嚇得抖了一個冷戰。
雖然林文彪之上山野柳子出身,文化程度很低的,但是這段日子,身為韋總裁的特務機構頭子,對朝廷中的事情,瞭解了不少,大概知道風聞言事是啥意思。
風聞言事是指古時御史等任監察職務的官員可以根據傳聞進諫或彈劾官吏,也泛指據傳聞向上檢舉官吏。
古時御史等任監察職務的官員可以根據傳聞進諫或彈劾官吏。據傳聞向上檢舉官吏。
古代君王為整頓朝綱,肅清吏治而採用的手段,為官者可以憑風聞上奏,互相彈劾,查實屬實者嘉獎,不實者不罰,是君王廣開言路的策略,明清兩朝皆有君主使用過。
讓這些嫌犯互相檢舉揭發,這不就是風聞言事的一種嗎?
如果只有一兩個嫌犯,每個人供出十個人,二十個人到頂了,殺掉二三十人不算啥大事。
但這裡二百多嫌犯啊?
如果人咬人,一個咬一個,沒完沒了,只怕這整座羊倌堡都是嫌犯了,甚至再擴大範圍,建奴的控制區,豈不各個都是嫌犯?
韋寶也為自己的靈光一閃而高興,韋寶是沒有太多政治鬥爭經驗的,要有,也是從各種史料小故事中道聽途說來的一點點。
韋寶最直觀的的鬥爭經驗,恐怕就是小學時代留下來的了。
小學班幹部,具體職務大致包括班長,副班長,學習委員,勞動委員,生活委員,各科課代表,小組長,值日組長等,根據職務級別不同,以一道槓,二道槓,三道槓予以區分,分為大隊長,中隊長,小隊長,是不是一個組織不好說,至少表面上均直接隸屬於班主任,名義上歸一個名為少年先鋒隊的組織統一轄制,但貌似屬於聽調不聽宣的名義轄制,這就是韋寶最早接觸過的政治鬥爭,可能也是唯一的。
畢竟到了中學和大學,人大了,也成熟了,打小報告的人會變少,政治鬥爭不再是學生當中的主旋律,即便仍然存在,一般也是一個個小範圍,很難達到大規模。
拋開私人關係等影響因素,小學的人際關係好複雜啊,感覺彼此間關係很鬆散,這些人反而與班主任及各科老師之間始終保持密切的單線聯絡,擁有風聞言事,越級上報等特權。
其厲害之處在於雖然大家都很清楚他們的身份和背景,但由於制度所限,必須朝夕相處,防不勝防,難免百密一疏,故仍然時常洩露重要情報,致使學生的各種私下活動,屢次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想到這裡,韋寶嘴角一歪,忍不住捂嘴笑了一下。
當然,現在是最直接的,最血腥的敵後破壞活動,可不是現代的小學生過家家。
不說自己那點淺薄的政治鬥爭經驗,就以韋寶的認知當中,風聞言事對朝堂的殺傷力也很恐怖。
據韋寶所知,文官權力最大的還不是明朝,而是宋朝。
因為宋朝不抑制兼併,還有不殺讀書人的祖訓,讓士紳階層有了強大的經濟基礎和護身符,而且樞密院裡除了狄青一個特例,都是文官,也就是說,文官全盤掌握國家政治始於宋朝。
在此之前的唐朝,門閥則依然有極其強大的勢力,在唐及唐以前可以看做皇帝與門閥共治天下時期。
門閥權力極大,不僅自己當官,還有人事權,讓自己的門生故吏當官,而且很多還當了武官,形成一個個龐大的還有槍桿子的政治集團。
皇帝一旦弱勢,就很容易被架空,甚至有生命危險。
而士紳相比於門閥就好控制得多,科舉制讓人事權掌握在皇帝手裡,文官只能透過拉同年同鄉的方式結黨,而不能形成一個和門閥一樣強大的利益共同體。
而且文官大都不知兵,不能在一線指揮戰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