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0521 光海君李琿和金內官】,明鹿鼎記,軒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韋總裁當晚並沒有很早睡覺,而是按捺不住好奇心,召見了光海君李琿。
李琿是朝鮮宣祖李昖的次子,生母是恭嬪金氏。
恭嬪金氏在生下李琿兩年後即去世,李琿與年長自己兩歲的胞兄李珒由嫡母懿仁王后樸氏撫養長大。後來兩兄弟分別被封為光海君和臨海君。
當時,宣祖正宮懿仁王后一直不曾生育子女,在諸庶子中,長子臨海君、第五子定遠君以及第六子順和君都是劣跡斑斑,其中尤以臨海君聲名最為狼藉,他不學無術,卻放縱家奴殺人越貨、欺男霸女;而光海君李琿則與他們迥然不同,他品行端正、聰明好學,作風儉樸,頗得人心。
儘管如此,宣祖最寵愛的是仁嬪金氏所生之子信城君李珝。
在這種情況下,世子之位一直空懸,許多大臣請求立儲,宣祖都予以拒絕,甚至在萬曆十九年將請求早建國本的右議政鄭澈逮捕下獄,並揚言:“今吾猶在,汝請建儲,欲何為乎?”由此引發了朝鮮政壇的一次地震。
宣祖之所以遲遲不立儲,除了考慮到嫡子誕生的情況,還想為愛子信城君預留位置,而以賢能聞名的光海君則並無太大希望被立為世子。
萬曆二十年(1592)爆發的壬辰倭亂改變了光海君的命運。
日本侵略軍於四月十二日登陸朝鮮半島,一路勢如破竹,直逼首都漢城。
朝野輿論強烈要求宣祖選定接班人以備不測,懿仁王后也勸宣祖早日立光海君,宣祖在此千鈞一髮的時刻也無暇多顧,於四月二十八日宣佈立光海君李琿為王世子,四月二十九日匆忙舉行百官朝賀儀式,四月三十日凌晨便與光海君及百官一起北逃。
宣祖一行人在逃難途中撰寫了立儲教書,直到五月初八逃到平壤,宣祖才正式公佈了這一教書。
壬辰倭亂爆發後,朝鮮軍兵敗如山倒,眼看八道全部淪陷在即,宣祖心虛膽怯,欲渡鴨綠江逃往遼東,表示寧願死在天朝上國也不願成為倭人的刀下亡魂。
但“內附”只得都承旨李恆福一人支援,大多數官員如領議政柳成龍、左議政崔興元、右議政尹鬥壽等皆反對宣祖的提議。
經過商議,於萬曆二十年(1592)六月決定將朝廷一分為二(分朝),一部分人隨宣祖渡江,其他人則在光海君的領帶下奉宗廟社稷的神主駐守朝鮮。
十八歲的光海君李琿受命“權攝國事”,設立分備邊司,赴前線平安道、咸鏡道、江原道等地撫軍,一路風餐露宿,備嘗艱苦。
李琿收集流散的軍隊和義兵,號召通國勤王,以圖恢復。他的舉措振奮了朝鮮民心軍心,對全國團結一致抗擊倭寇起到很大作用,讓那些認為亡國的百姓重新拾起希望。
隨著明朝大軍的介入,戰局大為改觀,萬曆二十一年(1593)正月,宣祖從鴨綠江畔的義州南下,與光海君會合於定州;二月,宣祖前往嘉山,光海君仍留在定州供奉廟社神主。
四月,日軍撤離漢城,十一月,宣祖與光海君還都漢城。
光海君權攝國事告一段落,分備邊司改稱撫軍司,他又南下三南地區,負責協助明軍、安撫民眾,萬曆二十二年(1594)八月完成任務,回到漢城。
明神宗在萬曆二十三年(1595)封光海君為慶、全軍務總督,並表彰他對抗倭作出的重大貢獻。
此後光海君坐鎮漢城,遙控前線,到萬曆二十六年(1598)終於驅逐所有日軍,光復朝鮮全境。
然而,分朝卻使得宣祖和光海君的關係發生微妙變化。
分朝是一種二元體制,即光海君領導著形式上與宣祖對等的朝廷,因此直接侵害了宣祖的王權。
事實上光海君並無便宜行事之權,事事都要報告宣祖所在行朝,使分朝大受掣肘,宣祖甚至連王世子之印都拒絕頒給,可見他非常忌憚光海君利用分朝架空自己,所以牢牢抓住權力。
另一方面,光海君的分朝與撫軍也使他功高震主、威望大增,宣祖卻威望大跌,不僅國內忠清道人宋儒真試圖率民眾起義推翻宣祖、擁立光海君,就連宗主國明廷內部也有讓宣祖退位於光海君的意見。
對權力非常敏感的宣祖自然將光海君視為潛在威脅,在壬辰倭亂期間(1592—1598),他18次提及禪讓王位或讓光海君攝政,其目的不過是在敲打光海君和群臣,考驗對自己的忠心。
在這種情況下,光海君在戰後的日子註定是難熬的。
壬辰倭亂後,光海君與宣祖關係的緊張程度與日俱增,甚至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