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0827 忠君愛國的韋大人】,明鹿鼎記,軒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樣的結果?”
“一派胡言!朝廷沒有到那種局面,我大明依然很強大!你不顧及大明的體面了嗎?不顧及陛下和朝廷的體面了嗎?若是真的如你所說,億萬大明子民們情何以堪?而且,不給薊遼和遼東增兵加糧餉軍餉也就算了,還想著裁軍,這是要徹底放棄圍剿建奴,承認建奴奪取了瀋陽大片地區嗎?你和將朝廷的尊嚴放到哪裡去?你就是魏忠賢的幫兇!當初王在晉提出這一套,我就懷疑是魏忠賢在背後指使,沒有想到你是我的弟子,居然與魏忠賢走到一起去!”孫承宗怒道。
王在晉放棄遼東與孫的經營遼東策略。既然能在那時官場上提出來,也不是是不可能實施。
歷代中原王朝防衛北方遊牧民族都是在蒙古草原方向,從遼東入侵更是毫無談起。
只有一個高句麗勉強算,而滿清這個魚獵民族入侵其實也是繞過遼東,而從蒙古方向進來的,韋寶反正是真心沒發現遼東有什麼作用。
當然後來海權興起後遼東的意義就大不相同了,可惜滿清海上的戰鬥力基本上為零!
滿清繞過遼東難道不是因為遼東投入了大量資源據守的原因。
不能因為守住了就說敵人沒有擊破防戰這種資源投入是浪費。
京城的周邊防禦空虛並非因為加強遼東防禦,而且因為京城周邊根本無險可守。
否則山海關也可以棄守,只要在北京城堆上二十萬大軍就可以了
防線回收到山海關,把寧錦那上千萬的白銀給加固薊鎮用。
給後金一個選擇題,要麼走的更遠去打比較弱的薊鎮,要麼走的近一點去打山海關。
憑險決戰,消耗後金。
王在晉的戰略等於把國運繫於山海關守將一人身上,太冒險了。
固守遼東也不是沒有道理,只不過遼鎮最後軍閥化,這種方略沒有對錯,只有利弊。
其實韋寶的觀點是站在上帝視角,是站在重生穿越巨的角度看待的。
後面發生的事情,孫承宗根本不可能看到,因為孫承宗過不了幾年,也要因為抵抗建奴,全家戰死了。
韋寶很清楚,在原本的歷史中,在對抗建奴的歷史中,寧遠從未丟過,第一雄關的山海關又怎麼會守不住。
可惜這些,韋寶沒辦法向孫承宗說明白,沒辦法讓孫承宗確信。
歷朝歷代沒有一個爭氣的政權會主動退讓,會想著存人失地,長安是堅城,汴梁是堅城,臨安北京都是堅城,君堡更是世界第一要塞,有哪守哪,守不住便是不爭氣。
吳三桂投降,滿清才能入關。
滿清的後勤極限距離,也不能夠支援它跨大半個遼西走廊來攻打薊州,更不用說攻打京城,只能嚇唬人。
在韋寶看來,孫承宗只不過是站在大義名分上而已,戰略什麼的,不行。
“恩師,此言差矣,打建奴,就像是燉一鍋皮糙肉厚的肉,要麼有足夠的柴火,連續燉肉一個月。千萬不能今天有了幾根柴火,燉個半天,沒有柴火了,又冷上幾個月,幾個月之後,再燉上半天。這樣的話,這鍋肉永遠燉不爛!我不信恩師在遼東這麼多年了,這點道理看不明白!你覺得朝廷現在有辦法給你找連續燉肉幾個月的柴火來嗎?是不是應該設法不讓這鍋肉壞掉的同時,先去準備柴火?什麼時候柴火夠用了,再去燉肉?”韋寶想這個燉肉的比喻,也想了一段時間了,現在對孫承宗說出來,感覺好舒服。
孫承宗有點聽進去了,默不作聲,陷入了沉思。
這些問題,他也不是沒有想過,可大明的風骨,不容他這種有氣節的人這樣想!
這不是消極怠戰,人浮於事嗎?
我們拿了朝廷的俸祿,自然應該急朝廷所急,為朝廷,為陛下分憂嘛。
“你說的這些,你敢上奏本,讓朝廷討論嗎?”孫承宗看著韋寶,“如果陛下同意你這種說法,我無話可說!你以後想怎麼辦怎麼辦,你韋大人很有軍事才能,都能帶著家奴打退建奴,我這個薊遼督師讓與你又何妨?”
“恩師,你也不要說氣話!我的話雖然不好聽,但你這麼說,就是聽進去了,承認我說的有道理!這些事情,怎麼可能拿到檯面上這麼說?為朝廷盡忠,不光是知道花錢練兵,為朝廷背黑鍋,也是盡忠!我是資歷不夠,否則我當薊遼督師,不說多,比恩師強百倍千倍!”韋寶直接懟道:“就恩師現有的資源,我不說打到瀋陽去,我至少能讓建奴的人口不斷減少,能讓建奴既沒辦法覬覦朝鮮,也沒有辦法覬覦蒙古,讓建奴在北方毫無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