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0126 譚瘋子醒了】,明鹿鼎記,軒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人們的生產工具只有簡單的石器,生產方式主要是漁獵採集。此時制約人類生產力水平的因素,主要是人與自然的鬥爭,包括與猛獸、疾病、自然災害以及自然環境。他們的產出包括獵物與果實在內的生活資料,很容易達到上限。
此時的人類為了生存,只能以部落的方式聚居以確保安全,以團體狩獵的方式確保食物來源。
這個時期被稱為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的特點,是以“漁獵採集”作為經濟的主體,部落成員稀少且均親自參加勞動。
約莫到了五千年前,一部分人類發明了透過種植獲取食物的方法,使得土地對於人類的承載力急劇增加;而青銅冶煉方法的發現,則給予了部分人類以改變自然的利器(耕地用的青銅犁,以及殺人用的青銅戈)。人類不再受限於與猛獸與饑荒的鬥爭,對土地與自然的控制力登上了一個新臺階。
然而,即使掌控了大片的土地,要透過耕種獲取食物仍然是耗時勞力的事情,就算是部落裡的所有成員一同埋頭苦耕,產出仍然十分有限。而且在韋寶看來,埋頭苦耕並不是符合人類天性的勞動。誰願意跟他現在這樣翹著腳享清福,還願意跑到泥巴地裡面苦哈哈的刨食?
於是,持有青銅器的先進部落,便選擇了征伐——利用自己的武力優勢征討鄰近的落後部落,然後捕獲他們的勞動力,把刀和鐐銬架在讓他們的脖子上,讓他們來代替自己承擔苦耕的勞動。
這個時期被稱為奴隸制社會。
奴隸制社會的特點,是以“奴隸的產出”作為經濟的主體,以奴隸作為主要生產資料。
歷史再往後發展,約莫到了兩千四百年前,採用奴隸制的文明已經在奴隸的苦耕勞作之上建立了龐大的國家。然而一方面,隨著國家人口的膨脹,奴隸主已經填滿了每一塊易於耕作的土地,奴役了每一個易於征伐的部落,無論是現有的土地存量還是現有的奴隸勞動力,都無法繼續養活現有的人口了;另一方面,隨著更先進生產力(鐵器)的擴散,更偏遠地區的“野人”已經從瑟瑟發抖變成了虎視眈眈,奴隸制王朝再也不能透過壟斷武力的方式,安穩地坐在酒池肉林之上了。
於是,在奴隸制國家的相互征伐之中,一部分國家實施了“廢井田、開阡陌、獎耕戰”的改革,(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基礎上)實行土地私有制、解放了生產力的同時,也透過在此過程中產生的大量自耕農獲得了龐大的軍事動員能力,一舉摧毀了躺在奴隸制經濟上睡大覺的舊貴族舊國家。
這個時期被稱為封建社會。
封建制社會的特點,是以“土地的產出”作為經濟的主體,以土地作為主要的生產資料。
再到了韋寶現在所處的這個時期——大明到了明末,人類到了17世紀上半葉,歐洲實際已經開始了向世界進軍,資本主義萌芽已經進入到了蓬勃發展的時期。
封建制國家一直處在馬爾薩斯陷阱與土地兼併所造成的百年治亂迴圈之中——受限於農業水平與耕地總量的限制,土地的產出的糧食有限,無法養活呈指數增長的人口;因此一旦由於天災人禍導致糧食歉收,巨大的饑荒便會點燃動亂,進而導致十室九空的殺戮,整個封建社會重新回到原點。
而土地私有化導致的土地兼併與佃農、農奴的人身依附化則加劇了上述矛盾。而與此同時,隨著生產力的進步與社會分工的細化,專職於在原本相互隔絕的地理區域間互通有無的商人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而商品經濟的興盛,則使得分工化作坊式工業開始產生與興盛。
隨著分工化生產與技術革新帶來的生產力提升,以及資本主義發展帶來的自然經濟解體,新興的資產階級透過革命的方式蕩平了舊封建主的等級制度與人身依附,解放生產力,開啟資本主義的時代。
資本主義社會的特點,是以“商品經濟”作為經濟的主體,生產目的是為了“交易”以創造“利潤”。
歐洲得益於小而雜亂,一坨坨大的地方,一大堆民族,為了生存,他們必須不停發展以保命,否則就會別的王國剿滅。正是因為小,從一個社會體制,便容易升級為另外一種社會體制,整個容量小,更容易達到上限。至少相比於華夏,肯定是這樣的,華夏這種超級大帝國,像一艘巨型航母,轉彎是個問題,但是一旦轉彎成功,跑起來的速度,卻又是小國無法望其項背的了。
韋寶沒有那麼大的野望,希望華夏成為世界民族之林最璀璨的明星,他自然有這種愛國主義念頭,但他現在結合的更多的仍然是自身,立足於大明的現狀來考慮問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