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0188 造城牆】,明鹿鼎記,軒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置指揮使,為地方統兵長官。

都司之下,在衝要地區的府(含直轄州)、縣(州)置衛或設所。一般衛由衛指揮使率領,轄5個千戶所,共5600人;千戶所由千戶率領,轄10個百戶所,共1120人,百戶所由百戶帶領,轄2個總旗,共112人;總旗轄5個小旗,共50人;小旗10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全國都司、衛所,共設都司17個、行都司3個、留守司1個、內外衛329個、守禦千戶所65個。

大明的兵額最多時達270餘萬人。

明朝軍隊分為京軍(亦稱京營)和地方軍兩大部分。

京軍為全國衛軍的精銳,平時宿衛京師,戰時為征戰的主力。

洪武初年,京軍有48衛。成祖遷都北京,京師接近前線,京軍多達72衛,並正式成立了五軍、三千、神機三大營。

平時,五軍營習營陣,三千營主巡哨,神機營掌火器,戰時扈駕隨徵。

以後,京軍制度累有更易。此外,尚有拱衛皇帝的侍衛親軍,如錦衣衛和金吾、羽林、虎賁、府軍等12衛軍,以及隸屬御馬監的武驤、騰驤、左衛和右衛等4衛營。

地方軍包括衛軍、邊兵和民兵。

衛軍配置於內地各軍事重鎮和東南海防要地。邊兵是防禦北方蒙古騎兵的戍守部隊,配置於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的9個軍鎮,稱“九邊”。

民兵是軍籍之外、由官府僉點、用以維持地方治安的武裝,內地稱民壯、義勇或弓兵、機兵、快手,西北邊地稱土兵,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有苗兵、狼兵等土司兵。此外,還有不同行業和階層組建的礦兵、鹽兵、僧兵(少林兵、五臺兵)等,遇有戰爭,常被召出征,戰爭結束仍回原址。

衛軍主要是步軍、騎軍,東南沿海也置有水師。官府曾命福建、江浙沿海諸衛造船抗倭,使水師獲得了很大的發展。

衛軍的武器裝備,不僅刀牌、弓箭、槍弩等冷兵器製作精良,火器已佔很大比例,銅銃、鐵銃、地雷、各類火炮開始裝備部隊。

中央還設立兵仗和軍器兩局,負責鑄造火器。各省都司、衛所也遍設雜造局,專管所在衛所的兵器修造。

明初,衛軍主要來自隨朱元璋起義的“從徵軍”、元朝和割據勢力投降的“歸附軍”、因犯罪而被謫發的“恩軍”以及抑配民戶入伍的“垛集軍”。

“垛集”原是軍伍缺額時抑配民戶補充軍伍的一種辦法,朝廷頒行《垛集令》後成為衛軍的主要徵集方式。

按《垛集令》的規定,民3戶為1單位,其中1戶稱正戶,出軍丁,其餘為貼戶,正軍死,貼戶丁補。

永樂以後,正戶與貼戶的壯丁輪流更代為軍。

軍民嚴格分籍。當軍之家皆入軍籍,稱軍戶,屬都督府,不受地方行政官吏管束,優免一丁差徭,身份和經濟地位都與民戶不同。

軍戶固定承擔兵役,父死子繼,世代為兵,並隨軍屯戍,住在指定衛所。若軍戶全家死絕或逃亡,由官府派員到原籍勾補親族或貼戶頂替,稱為“勾軍”或“清軍”。

衛軍實行屯田制度。按規定,邊地軍丁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軍丁二分守城,八分屯種。每個軍丁授田一份,由官府供給耕牛、農具和種子,並按份徵糧。

洪武至永樂年間,全國軍屯約有九十萬頃。除大量軍屯外,還實行商屯作為補助手段,即按“開中法”,由商人在邊地募人墾荒繳糧,以補充軍糧。

韋寶下面的人則按照他自己編訂的體系規劃,一個班大約10人,一個排三個班,一個連3個排,加上炊事班等等勤務保障兵,100人多一點。

一個營三個連,一個團三個營,一個旅三個團,一個師三個旅,算下來個師有一萬多人。

當然,目前都是班的單位,護衛隊也只不過相當於一個排,由譚瘋子和侯三負責。目前還只是稱之為隊正隊副這種,聽起來不過是有權有勢的鄉里財主自己弄出來看家護院的隊伍,不會惹人注意。

韋寶的護衛隊中,還分出了由林文彪控制的一個排,目前等於兩個排,林文彪的這個排,韋寶是預備用來發展成統計署的,專司情報收集的機構。

譚瘋子和侯三負責的護衛隊,將來會分開,會分成三個部分。

譚瘋子是韋寶的衛隊隊長,侯三則將作為陸軍野戰部隊被使用,鑑於北方的地勢,主要以騎兵為主,兼收步兵特點。常五爺主要負責甲中防務,兼教授韋寶武藝,並編訂簡單實用的幾套功夫,傳授給當兵的們,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青春夢未老

軒樟

鐵血天驕

我的傷心誰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