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最苦的永遠都是百姓
白虎下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7章 最苦的永遠都是百姓,大明嫡長孫:老朱家的團寵,白虎下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六輛馬車裝得滿滿當當的,車隊從軒府出發了。 馬皇后她們都在大門口送行,雖然楊家村距離太平門也就幾里路,但朱軒年幼,馬皇后她們不擔心才怪呢。 楊家村的百姓也都知道朱軒是去賑濟災民,一個個都聚在軒府外面目送著車隊離開。 “小東家真是活菩薩轉世啊!” “你說啥?小東家明明是神仙轉身,不要把佛門跟小東家相提並論。” “就是就是、你們難道沒有聽說嗎,應天城周圍的寺院都被朝廷圍剿了,從寺院裡繳獲的銀錢都用車隊拉呢。” “我也聽說了,那些禿驢真該死,一個個吃得肥頭大耳的,應該把他們當過年豬給殺了。” …… 百姓們很快就歪了,原本是在討論朱軒的,說著說著聊起了怎麼懲罰和尚。 有的說用棍棒敲和尚的頭,他們不是喜歡敲木魚嗎,敲他們的腦袋看看響不響。 還有的說,把和尚都抓來給朱軒種地養豬,每天給半碗野菜湯吃,幹不完活就用棍子伺候。 可見、自從寺院的事情曝光後,百姓對寺院對和尚的怨恨。 門口的朱元璋把這些話都聽進去了,他感覺自己做的還不夠好,這些都是百姓的真實想法啊。 “看來、咱要真正的滅佛了,大明不應該有佛教出現,他們只不過是外來的和尚,想要當和尚的,可以啊,自己去西天去(古印度)。” 朱元璋喃喃自語,眼眸裡閃過一抹冷光。 邊上的馬皇后看了看朱元璋,最後還是什麼話都沒有說。 她平時也會誦佛唸經,只為了心安,只為了朱元璋還有兒子、和孫兒們能平平安安。 因為朱元璋這一路走來,殺戮太重了。 所以、馬皇后並非什麼佛教徒,如果真有神佛的話,怎麼不見神佛拯救天下百姓。 朱軒的馬車在六輛貨車的中間,這樣如果遇襲,前後的馬車也能阻攔片刻。 給他趕馬車的是蔣瓛,今天蔣瓛也戴上了斗笠,畢竟他是錦衣衛千戶,認識他的人不少。 而這次隨行一起去賑濟災民的十人,全部是喬裝打扮的錦衣衛。 除了這些明面上的守護力量,暗中還有錦衣衛百戶帶隊,百名錦衣衛在暗中保護,除非是有千人大軍殺來,不然朱軒的安全問題根本不用擔心。 “少爺、我聽村裡的人說,難民可兇了,等會奴婢會保護好你的。”馬車裡面海棠,從懷裡掏出一把匕首,奶兇奶兇的。 好傢伙! 朱軒一臉詫異的望著海棠,他都沒有想到,小小年紀的海棠這麼勇。 “其實那些難民沒有你說的那麼可怕,難民跟我們一樣,都很淳樸善良,只有一小部分難民會襲擊村子搶奪糧食,這些人,本身就是一些地痞無賴,本身就是一些壞人。” 朱軒安慰著海棠,這小丫頭畢竟年紀小,朱軒不想她太過緊張。 馬車從楊家村的小路出來後,很快就上了官道,官道上沿途就能看到難民在往應天城的方向走。 朱軒拉開馬車的窗簾,望著官道兩旁的難民,這些難民一個個枯瘦如柴,身上的衣服破破爛爛的,跟叫花子沒有兩樣。 大部分難民都是拖家帶口的,組成一個小團體,這也是百姓逃難的習慣和本能。 家裡人口多的就一家人在一起,家裡人口少的,就跟同村人一起,這樣在逃難的路可以防止別人欺負。 “小少爺、說不是那些北方地區都沒人了,百姓都南下逃難了?”海棠望著路上的難民們,眼眶紅了。 她很慶幸遇到朱軒這麼好都小主子,不然她的解決,可能就跟這些難民一樣 朱軒的眼眶也發紅了,他揉了揉眼睛:“並不是你說的那樣,逃難的是窮苦村民,就如同楊家村的百姓一樣,因為窮,承受不起自然災害。” “而那些城池裡的人,依然活的好好的,乾旱雖然也給他們帶來了很多困境,但他們有餘糧,不會被餓死。” “你要記住,窮人生不起病,也承受不起災荒帶來的損失,而富人無論是什麼時候,都依然能活的好好的。” 海棠若有所思,她歪著腦袋疑惑道:“小少爺、既然北方乾旱地區的城池裡能養活人,為什麼這些百姓還要南下逃難,他們進城不就好了。” “呵呵……”朱軒冷笑道:“他們進不了城的,自從乾旱來臨,城門已經為他們關上了。” “再說了、逃難的百姓本就是窮苦百姓,身上沒有錢,他們進城吃什麼?你還期待那些富人會施捨給他們嗎?” 海棠在富人家當過丫鬟,當然知道富人不會免費給百姓糧食吃了,她連連搖頭:“小少爺說的沒錯,那些富人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他們寧願把吃剩下的飯菜拿去餵狗,也不願意給路邊快要餓死的百姓。” 海棠還有一句話沒說,她以前當丫鬟那家,就連對府上的奴僕都很苛刻吝嗇,她們每天也就只能吃一頓飯,而且還是稀粥。 車隊很快來到應天城太平門外,這附近聚集的難民跟更多,難民們各自劃分地方,把空地直接當家了。 條件好一點的還有一些衣服被褥鋪墊在地上,條件差的就什麼都沒有,只能去找一些野草樹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