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封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七十八章 返程中的意外,大漢的光芒,以愛封城,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夏日天高氣燥,草色略顯地淡了一些,天邊藍而泛白,底下塵屑濺起,出現了人的蹤影。
漠北草原中,狼居胥山前,一群匈奴人正驅趕著羊群,往南邊趕路。
這群人裡面,有一個青春洋溢的少女,乘坐在一匹高頭大馬上。
周圍趕著羊群的人似乎有些敬畏她,離得有些距離。
不過她似乎是習慣了,並未覺得不妥,哼著牧歌,慢悠悠地望著漫無邊際的草原戈壁。
她是匈奴人的大祭司,是接自她爺爺的傳位,雖然是一介女流,可並不影響她在匈奴人眼中的威望。
即使是大前提下,女人在匈奴人眼中地位不高,做了大祭司,她同樣是匈奴人中權力最高的幾個之一。
戈是她的名字,她不計較這個名字好不好聽,因為,這是她母親取的,她母親是一個漢人,她母親是被她父親從匈奴人手上救下來的。
縱使是軍臣單于不滿她父親迷戀漢族女子,刺了她母親一刀,流血過多幾近死去,可她父親還是用命,把她從九幽救了回來。
她的母親陪伴了她三年,教會了她一些漢人語言,便走了,在她爺爺幫助下,回了漢朝邊關城池,那兒才是她母親真正的家。
可笑她母親從沒有愛過她父親,因為她父親是一個匈奴人,她母親只不過是想把她父親當作保護傘,先保住性命,再回到漢朝。
她母親還記著她,所以陪了她三年,便毅然離開。
戈不恨她母親,因為兩族之間,早已勢同水火,各自背後,都有著糾纏不清的血恨。
匈奴人每次大規模南下,都帶走數萬漢人,踐踏萬千畝漢朝土地,殺害邊關士兵,這就是血淋淋的世仇。
她母親是個明白人,即使是戈的父親以死獻祭,救了她母親一命,她母親還是記得她是漢朝人,依舊記得邊民不得內遷、外遷,遵守著漢人的規矩。
戈幾乎是要被她母親帶回漢朝的,可戈的爺爺,大祭司不同意,而她母親想回去就得藉助大祭司的幫忙,就是活命,也是受了他的庇護,只好同意了。
戈的母親名為曾慈,一個很普通的名字,土生土長的漢人。
一個女孩子之所以取了戈這個名字,是因為曾慈覺得,她是刀械下不該誕生的生命,以武止戈,她希望武力背後,是為了止戈,戈字意於武,極之則反之。
大祭司三年前就死了,戈一度覺得生活沒有了希望,直到她被迎上了大祭司之位,才重燃了鬥志。
戈的爺爺,也就是大祭司,把聖火傳遞給了她,她就要為匈奴人負責,大祭司一脈,是太陽神賜予匈奴人的人間代表,她的權威,至高無上。
她從小被大祭司培養大,自然知道她所要做的事情,這次從狼居胥山下來,也是求天賜福,緩解草原上牧草不長,牛羊不肥的壓力。
半路上跟上了一群南下牧羊牧馬的族人,可惜她的身份暴露了,這些人不怎麼親近她,覺得女大祭司就如聖女,不應該沾染俗世人的汙濁。
就這麼過了好幾天,鬱悶的戈終於與這群人分道揚鑣。
她性子向來活潑,受不得一言不發,一個人趕路,也是家常便飯,說不上話,自然就一個人走了。
居延一帶守駐著隱沒於大漠的伊稚斜單于總部,戈要回的,就是這兒。
……
正在戈駕馬回來途中,一隊漢人被單于在樓蘭、漢朝、匈奴三國邊境抓住了,他們是張騫一行人馬。
樓蘭國雖然與漢朝交好,可背地裡一直受著匈奴人挾迫,樓蘭王不怎麼痛快,但他畢竟要接受現實。
漢朝邊關將領,沒有皇帝命令是不允許離關太遠自行出兵的,所以樓蘭王根本指望不了韓安國他們。
若是等漢天子命令,一切都晚了,他不得不為他的子民考慮,所以樓蘭王還是做了匈奴人的傀儡。
單于讓說出張騫一行人的行蹤,樓蘭王便說了,沒有老大祭司護著,張騫這一次,沒能逃過單于親率大兵的魔爪,狼狽被抓。
其實被單于抓,並非張騫最痛苦的事,而是他的使命沒有完成,讓他心中一片澀涼。
他一路像個野人一般,經過千難萬險,來到大月氏都城藍氏城,可惜大月王早已失去了雄心壯志。
當年被冒頓單于打得猶如喪家之犬的仇恨,不但沒有越來越濃,反而漸漸淡忘了,對張騫的百般勸說,是一個字也聽不進去。
滯留在藍氏城半年無果後,張騫頹靡地選擇了回去,任命雖然未完成,可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