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封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四十五章 待你見解成熟,大漢的光芒,以愛封城,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朝堂上,順風順水,陛下把期望都放在了董仲舒身上,儒士們都羨慕不已,他也本以為自己會受重用,但是,當任命的詔書下來後,他並沒有像所期待的那樣留在皇上身邊,而是做了江都王相,而同時接受策問的王臧、趙綰卻做了京官。

董仲舒內心很清楚,隨著竇嬰、趙綰等人的任命,標誌著“黜百家,尊儒術”的諫言已獲得皇上認可。

至於是什麼原因讓陛下將自己冷落到一邊,他說不清楚,也不敢去打探。他只有打點行裝,鬱郁登程。臨行前,他多麼想借向陛下辭行的機會,把對大漢的一片赤誠悉數捧出。可陛下沒有給他這個機會,只是讓丞相衛綰傳來他的旨意,要他在江都國盡責盡力,安一方百姓。

“此去一路車馬相送,陛下待我已夠好了,兩位仁兄還請回去吧!馳道黃沙漫漫,久在此處,怕粘了灰塵,見陛下時會失儀表。”

董仲舒再拜了拜趙綰,王臧,遂上了車駕。馭手一聲鞭響,那馬蹄霎時在東去路上敲出“嘚嘚嘚”的節奏聲。

他們倆同樣不知道,昨日相談甚歡的董夫子,為何今日卻便派往地方。

是冷落,

抑或者是,

朝堂上的壓力?

侯王貴胄橫插一扛?

讓陛下緩了步伐?

“趙兄可知道陛下是何目的?”實在想不出來,兩個學儒的悶葫蘆忍不住了,王臧率先開口問道。

苦笑不已,趙綰偏頭道:“我還想問你來著,唉,聖言難測嘍!”

“陛下這麼一出,大家可都有些不解,這是要擱置麼?”王臧疑問道。

“能將御史大夫之位交付我手,你認為陛下這是要告一段落?只怕是等一個時機,再推儒家了!”趙綰這時候也反應過來,猜測道。

劉徹自然不知道這兩人在揣測自己,此刻,他正在宣室殿與衛綰談論國事,交換理政的想法。

能保住這個丞相位子,衛綰也知道劉徹的苦心,太皇太后極力推薦自家人竇嬰為丞相,可陛下視若無睹,即便是竇嬰更果斷,還曾經當過陛下的夫子,給他講過學。

“丞相可有心事想問朕?”察覺到衛綰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舉止,劉徹疑惑不解道。

衛綰目光一閃,這才把心中問題說了出來,“陛下聖明,幾度策問,聚天下英才於京都,凝賢良智慧於朝綱,此乃我大漢中興之舉!

臣只是不解,皇上既然以董仲舒最為傑出,為何不留他在京城,以備大用?而那個略遜一籌的王臧,反倒被擢升為中大夫呢?還有趙綰,怎麼做了位列三公的御史大夫?”

劉徹犀利的目光朝門外望了望道:“朕至今仍然以為,在策問中,董仲舒以理論深刻,言辭嚴謹,思慮縝密而居於賢良之首。

但丞相沒有看出他的書生意氣麼?按他的說法,凡是失於古之道者,就是違背了天人感應之理。這不是要朕對舊制不能有任何變革麼?這樣看來,卻是隻能用其策,而要暫緩用他這個人。朕之所以要他做江都相,就是要他到郡國去歷練歷練,好讓他少些自以為是,多些可堪一用,經得住考驗的學說!”

“那趙綰與王臧又何德何能受陛下欣賞?”

“他們能夠從朕最關心的現實切入。譬如趙綰,他策對中所言關乎明堂和皇帝獨立主政的議論,都是朕眼下思考的問題。”劉徹直言道。

沉默半晌,衛綰才低頭苦笑道:“那臣也沒有解決讓陛下關心的問題,又哪裡有真才實學,能夠當著三公之首?”

“昔日高祖曾有言,與項羽爭奪天下,他老人家靠的就是識人,以及用人的本事,各人有各自突出的才能,衛綰你沉穩而又踏實,能夠幫朕穩固著江山,好讓朕放下心來,去幹別的事情,這又哪裡不好呢?”

這些個老臣,還要自己去哄,劉徹沒招了,只好給他服一顆定心丸。

深感於馬蹬馬鞍的重要性,見上林苑馬匹身披粗製木質馬鞍,皮製馬鐙,劉徹開始著手去按照記憶,試著去製作更完善的,能讓騎兵馬匹壽命,耐用度提高的優質金屬馬鐙。

原始純木質馬鞍和用皮革、麻纖維製作的馬鐙(或者說只是一種“綁帶”而已),甚至是後來使用木製而無金屬外皮的馬鐙,都是極易腐朽而難於儲存至今的,即使能夠保留下來,那些外表僅僅是一條麻布、皮帶的物品,這就是漢代馬鞍、馬鐙的雛形。

鞍鐙的實物不易儲存是客觀現實,而且在當時,只是配備著馬匹初步使用,所以劉徹並沒有看到漢代的雕塑、繪畫等藝術作品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