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封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二十三章 董仲舒來訪,大漢的光芒,以愛封城,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莫非是是儒家六經?董夫子是想本宮將儒家擺在首位麼?六經之秩序,條理綱領確實有其獨到之處,但僅僅是這樣還不夠吧?”劉徹伸了個懶腰道。
其實劉徹知道董仲舒想推薦的是什麼學說,但他想聽聽這一代大家,是如何自圓其說的。
“合幾家之長,築儒家精魄!仁義儒道為主體,這方是治國之真正行之有效的骨架!”董仲舒明朗的說道。
可劉徹並不滿意,簡單的自賣自誇並不是他想要的。
他心中暗歎,董仲舒的學說還未成熟啊,僅有骨架而已,那裡經得起錘鍛,又怎麼能讓天下人信服?
不死心的劉徹又問道:“按儒家的說法,董夫子不如來解釋本宮的幾個問題。
為何同樣的帝王之道,虞舜就能垂拱而治,而周文王卻忙得連飯都顧不得吃呢?為什麼同樣的刑罰,在周代可以收到四十餘年、囹圄空虛的奇效,而到了秦人那裡,竟然“死者甚眾,刑者相望”呢?”
“陛下雖效法先王“親耕藉田,以農為先,夙寤晨興,憂勞萬民”,但百姓卻覺得不如太子予給百姓的利處實實在在,所以這些事情沒有被百姓所理解,而他們不理解的原因就在於教育的荒疏。
不重視教育而希望得到賢者,就如同一塊玉,不對它進行雕鑿,卻希望它光彩熠熠一樣。皇上應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這樣就不愁天下英才不可得了。朝廷也不必把選才目光侷限在官宦、富豪的子弟之中。”
這些都是他與人探討過的,他早有看法,所以聽劉徹問了這個問題,董仲舒借劉徹與景帝的例子,緩緩說道。
思考良久,劉徹才緩緩點頭,這就類似於學校等教育機構,首先得開民智,要不然和那些夷戎野人就沒什麼區別了,看來董仲舒也有幾把刷子。
這就是用思想統一來鞏固政治統一,董仲舒認為思想應該統一於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上,百姓也知道該遵循什麼,怎麼做了。只有政治統一才能長治久安,當時漢代的政治是統一了,但不穩固,應運而生的統一思想,便成了大一統的關鍵。
送別了董仲舒,劉徹的心緒並不平靜。
在他看來,那些天人感應雖對治國有益處,但還是太過虛浮,索性總體可堪一用,修改一番便可以了。
灰色的雲在天空中點綴出冷清的色調,偶爾有大雁從空中飛過,悠長的鳴唱與賣炭翁的叫聲交織在一起,於馳道旁的垂柳枝頭久久迴旋。
站在馳道上眺望遠方,劉徹沉默了,修改學說想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了,他覺得大花精力投入進去研究一番,才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