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封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零九章 改良察舉制,大漢的光芒,以愛封城,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很多時候,朝廷選官制度行與不行,也會促使國家興盛與衰退,吏治是天下人仰仗的一棵進取之樹,根系不發達,不清明,便會失去很多信任,落得官逼民反,民怨沸騰。
從天祿閣古籍中,劉徹學到了以前他從未認真學過的東西,那些在塵埃中埋藏的先秦制度,離他是那麼的近,那麼的真實。
這一套歷程他粗理了一番,
有最早時,夏、商、西周實行世卿世祿制,開始形成家天下壟斷,到春秋與戰國初期時,統治階層改革舊有之制度,更為了富國強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幹出眾的人,其中張儀、蘇秦、商鞅、管仲等較為有名。
進而戰國中後時期出現軍功爵制度,又興起養士之風,招攬有才幹、善言辭的人才,不論出身,為國君、諸侯服務一時間成為各國霸主的標配。到秦代則以闢田和軍功為選官依據,但這些總攏而言,都不是完備的選官制度。
到了漢代,為了適應國家統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選拔官吏的制度,名為察舉制。
說到察舉制,自高祖以來這就有所傳統,只不過經文景之治後還未健全,沒有形成真正的一套流程。
不過這也是一個好時機,劉徹可以趁著察舉制還未固化,去修整一下,使之更合常理,儘量減少弊病,為後世造福,更能加固江山。
丞相衛綰最近老是被劉徹加班加點,在宣室殿與他見面,交流官制問題。
他每次被劉徹點名,
都會有種特別的感覺,
似乎當初他當太子太傅時,也是這樣,經常性要求劉徹加時講課,或是佈置難題,現在倒是反過來了。
沒有夫子這層外衣,衛綰作為臣子,似乎只能乖乖被傳呼,一如當初的劉徹……
“高祖首下求賢詔,要求郡國推薦具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開察舉制先河。惠帝、呂后詔舉孝弟力田,這時察舉開始有了科目。
察舉之制,嚴格地說是從文帝開始,他下詔要求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並且定下了對策(考試)和等第。”衛綰抿了一口清茶,潤了潤喉嚨道。
把硯臺推到一邊,指著紙上賢良方正四個大字,劉徹問道:“朕近來涉獵我朝官制,見此四字最多,知之不多,又如不甚熟解,丞相可能全然蓋述其為何意?”
若有所思地看向劉徹,衛綰緩緩點頭,“古代比較賢明的君主,往往希望有一些公正無私、敢於直言的大臣。
這如同陛下此時所願,想要他們能指出自己的不足之處,以便更好地治理國家。
我朝察舉制度設立賢良方正科,就是這個原因。賢良方正是最主要的特科,始置於文帝二年,目的是納天下言,即廣泛聽取對國政的意見,進而知曉自身不足。
帝王們當時普遍認為,發生天地災異,是自己犯了過失,即人主(皇帝)不德,佈政不均。所以,這一科常常是在災異發生之後舉行。
而賢良方正又多與直言極諫相連,這是皇帝求言的一種方式,所以也稱作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
“這終究是一個寬大的範圍,這樣選官任廢,太過於片面了吧?”劉徹疑問道。
“是非公道自在人心,陛下你太拘泥於嚴謹了,這樣反而會陷於僵持,水至清則無魚啊!”衛綰皺眉苦笑道。
劉徹從被立為太子到現在,對官員制度也小有了解,這也是作為太子的必習科目,此時也反應了過來,自己好像是有些鑽牛角尖了。
點了點頭,劉徹又道:“額,其實朕是想著重於那些歲科來著。”
“陛下不妨說說。”
“舉孝廉與舉賢良!這兩科涉及天下人,又很好地使官員有上升空間,從大臣們混亂的選拔方式,或者說先帝時延續到今日的雜繁吏製出發,這是最好的選擇!”劉徹直言道。
“咦,這兩科倒是有過,可一直以來因為對於道家的推崇,此儒家經絡不怎麼受重視,許久未曾作為主要歲科了,臣覺得百善孝為先,廉潔為官員職守,賢良關於能力,著重是沒什麼問題的!”
本以為陛下只是偶有興致,現在看來卻並非如此,衛綰甚至都懷疑劉徹是不是早就想好一切,只等與自己來一番形式上的交流了。
衛綰的反應不大,但眼力非凡的劉徹焉能看不出來,他只是笑了笑,幾乎是在衛綰放下茶杯的同時,拿起了眼前的文書,遞給了衛綰。
“這是朕為舉孝廉舉賢良這兩個歲科所書的詔書,物件有中央和地方的高官,諸王侯、三公、將軍、中二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