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低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章 領兵初戰1,漢末逆流,不低頭,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領兵初戰1
官渡之戰後,曹操雖然大勝,但其後方不穩,所以才沒有及時追擊袁紹,才使得袁紹能及時逃回冀州。
但是,曹操又順勢攻下倉亭,只是這時候劉備在汝南鬧事,曹操才不得不退兵。
等曹操解決劉備後,官渡之戰已經結束了將近一個月,這次,曹操再次出兵,大有攻下冀州之意。
其實,這個時候是並不適合出兵,但是曹操得到可靠訊息,袁紹暴斃,冀州內部不穩,曹操正是抓住了這個機會,想一統北方。
戰機一縱即逝,曹操不願意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若是讓冀州那邊緩了口氣穩定下來的話,那曹操以後再想攻打就是千難萬難了,所以,曹操才會這這個時候出兵。
曹操屯兵官渡,各路大軍正在集結,陳風軍少,輜重不多,再加上戰馬充足,故而比高幹早三天抵達前線黎陽,黎陽目前有駐軍四萬,其餘地方也有小股部隊駐紮。
剛到黎陽的時候,陳風就派人出去勘察情況,目前黎陽城內群龍無首,各路將校誰也不服誰。
要不是曹操大軍尚未聚齊,恐怕黎陽早就被攻下,所以,現在,黎陽城內,情勢其實非常危急。
陳風安營紮寨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巡視軍營,一天下來,他的心情也很是沉重。
黎陽城內兵心渙散,將無鬥志,尤其是最近有人將袁紹暴斃的訊息偷偷傳播開來,使得本就不穩定的軍心更加渙散。
袁紹暴斃的事情,冀州其實還沒有正式傳達到前線,就是怕影響軍心,現在這種情況,必是曹操細作潛入了黎陽。
高幹還有兩天左右就能抵達,到時候,高幹必定會採取手段將黎陽的四萬大軍的軍權抓在手中,所以,陳風的時間不多。
陳風知道自己聲望不足,但是,現在來說,不論是陳風還是黎陽城內計程車兵,都急切需要一場勝利,最好是一場大勝。
這就是陳風唯一的機會,他需要用戰功來折服這些潰軍。袁紹死了,確實給他們造成了極大的恐慌,但同時,這也是陳風的機會。
現在軍中並無知名的大將,若是河北四庭柱還有一人在此的話,恐怕黎陽城的形勢也不會這麼危險。
各路將校誰也不服誰,關鍵是大家官職都差不多,誰的背後沒點北背景,他們憑什麼服從別人。
再說了,除去官職和背景不談,黎陽城內的幾個將領沒有拿得出手的戰績,根本不可能讓別人心服口服。
陳風思考完畢後決定明天出兵,不管怎麼樣,躲在黎陽城內是不會有戰功的。
曹操現在還未出動,肯定是糧草或是大軍還為抵達,所以現在是陳風出兵的機會,等到曹操大軍集結完畢之後,恐怕他也就只有躲起來了。
現在駐守官渡的乃是曹操麾下大將徐晃,另外,降將張頜跟高覽也被安排在此。本來,對於降將,正常情況下是不應該安排在這種前線的,而且還是跟舊主對陣。
可是,曹操用人自由他的高明之處,當初他之所以這樣安排,一是因為手上兵力有限,曹操不可能帶張頜高覽二人去穩定後方。
再者,上次官渡之戰,程昱獻十面埋伏之計,這張頜,高覽二人就參與了這次大戰。
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兩人的拼命,袁紹也不會敗得這麼慘。再加上這二人對北方戰事比其他人都更熟悉。
所以,官渡之戰結束後,張頜,高覽就被留了下來。而且,曹操只給了二人三千兵權,就算鬧事,這二人也不會掀起多大風浪。
曹軍目前已經有將近兩萬,徐晃為人沉穩,曾被曹操稱讚有西漢周亞夫之風,所以,官渡有徐晃防守,曹操很是放心。
第二天,陳風領兵一萬出城前往官渡,路上,陳風一再思索後,將部下七千人分作幾路埋伏起來,等到陳風趕到官渡時,只剩下三千兵士。
打仗不一定靠人多,但部下必須得精銳。兵貴精不貴多就是這個道理。陳風對這個說法也是深有同感。
陳風領兵抵達曹軍營前,曹軍這邊早就有人報與徐晃。徐晃聚齊眾將商議軍情。
現在前線戰事全由徐晃負責,他可得將優勢局面維持下去,等到曹操抵達的時候就可以展開進攻。
當得知袁家豎起一杆陳字大旗的時候,徐晃疑惑的問張頜,高覽道:“兩位將軍可知,這次敵軍主將是誰?
據我所知,袁軍之中並無陳姓大將吧,難道是哪個世家大族的子弟不成,可又有哪個世家大族敢在這個時候走上風口浪尖呢?我倒是好奇了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