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低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21章 秋之戰火1,漢末逆流,不低頭,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青州,現如今兵馬集結,秋收的工作已經結束,袁譚又有了足夠的糧草和時間來為擴充套件地盤努力。
作為袁氏一族的嫡長子,作為最有資格繼承河北地盤的諸侯,袁譚是不會放過擴充地盤的機會的。
元氣大傷的袁尚,自然是他下手的物件。至於徐州那邊,他已經搶奪了點地盤,但最後一算賬,他發現自己虧本了。
徐州,現在被那三方勢力鬧的民不聊生,據說徐州南方一帶匪盜叢生,河流沼澤密佈,沒有哪一個諸侯願意在那駐軍。
而南邊地理位置稍微好點的地盤,早就被曹操、臧霸、劉備三人搶走了,像袁譚這種插手較晚的,壓根沒撈到什麼好處。
袁譚跟臧霸交手兩三個月後,發現自己就算搶了臧霸的地盤,也沒多大好處。
這些地方被破壞的太嚴重,如果真的拿下,他就得投入人力物力來恢復當地的生產,這對袁譚來說無疑是虧本生意。
但如果不想辦法恢復當地的生產,那搶這些地盤又有什麼作用呢?軍事價值不高,又無法用當地給駐軍提供糧草,簡直就是賠本買賣。
所以,仔細衡量之下,袁譚還是決定繼續朝北發展,正好自己那生死仇敵的兄弟現在很虛弱,此時不動手,真是愧對上天的恩賜。
泰山地界上,一名騎士坐在戰馬上觀察附近地形,在他身後還有一匹戰馬,他看的很認真,時不時還會記錄一下。
看著騎士的裝扮和神情,似乎是在趕路,不過在這個年代,能騎兩匹馬趕路的,一般都不是普通人。
“這裡就是泰山了,徐州就應該在南邊,繼續朝南走應該就能抵達徐州,到時候再問問路吧。”
為了兌現當年的一個諾言,趙雲拋棄家業,放棄榮華富貴,離別新婚妻子,朝著徐州的方向趕路。
對於任何一個正常人來說,趙雲這樣的行為,都是不理智的。或者說,沒有哪個正常人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事實上,他確實答應過別人一句話,作為重信守諾的好漢子,他這麼做,確實沒錯,但是,他對得起自己的妻子,對得起北方的那些生死兄弟嗎?
“泰山,哎,當初也算繁華之地,現在怎麼變成這樣了,亂世之秋,誰也逃不過這個世道的責罰啊。”
看著沿途的情景,趙雲忍不住感嘆起來,看到大好河山成了如此景象,要說心裡沒點想法,那是不可能的。
“之前是泰山賊臧霸佔據此地,搞的當地民不聊生,前幾個月袁譚與臧霸爭奪此地,加重了當地百姓的苦難。
後來袁譚搶奪了部分地盤後竟然劫掠當地百姓,哼,真是心狠手辣啊,就連泰山賊臧霸都不劫掠當地百姓,他怎麼能這麼做。
這天下,或許真能讓窮苦百姓過上好日子的,也就右將軍和玄德公了,右將軍已經在北方站穩腳跟,其治下百姓至少能吃飽穿暖。
想必玄德公在徐州也幹出了一番業績吧,以玄德公的能力和仁慈,再加上雲長和翼德他們相助,估計徐州百姓都期盼玄德公早點擴大勢力啊。”
當年,在幽州的時候,趙雲遇到了劉備,那時候的趙雲還年輕,見識過的世面也不算多。
所以,當劉備那種仁德無雙的面容出現在他面前的時候,他覺得劉備此人似乎比公孫瓚更厲害,更有資格讓普通百姓過上好日子。
後來,劉備總是找機會接近趙雲,有很多次更是與趙雲一起並肩作戰,刻意尋找機會拉攏趙雲。
有了這些經歷後,趙雲就許下諾言,他日若有機會,必定為玄德公效力,為挽救蒼生而努力。
這就是趙雲執意離開北方的原因,前些年,因為家裡妻兒兄長遭受意外,再加上家鄉父老的生活沒有出路,他才一直隱居在老家。
現在,這些後顧之憂都沒了,他當然要兌現當年的諾言。當然,留在北方的那位新婚妻子,在他的預料之外。
“老丈,老丈,請問彭城是往哪邊走?”
終於,趙雲看到了個砍柴的老人,快要迷路的他連忙上前詢問。
“壯士要去彭城?”
這老丈年約五十歲上下,滿臉皺紋,雙手佈滿老繭,一看就是常年勞作的窮苦人。
“是的,我去彭城尋人。”
“哎,壯士,我勸你還是別去了,你若是有親人在彭城,恐怕也早沒了。”
“老丈何出此言?”
“何出此言?哼哼,我就是從彭城那邊逃難到這來的,當年曹操率軍三屠徐州的時候,彭城就遭難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