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亂的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1章 宇文部落識趣,藍星仙緣傳承系統,狂亂的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僕役侍婢拿來酒水,端上吃食,四人圍坐本王身旁。 “青州、兗州將納於隋國疆域,獨孤義、慕容博跟隨劉淵大人,熟悉地方治理,直屬軍中需要智勇雙全的勇士,宇文氏可有這樣的能人?” “臣的長子宇文化在青州樂安郡,莫那願意修書一封,著宇文成送去,令其接受商仲恆將軍指揮。” “宇文化手下有兩萬士兵,隋國一向實行精兵政策,商將軍或許會擇優選用,餘者安置於青州各郡,可充任郡兵,士兵家眷遷往青州,朝廷會給予支助,不知宇文部落可願意?” “仙師君王,宇文氏源自齊郡臨淄姜姓,長子宇文化渡過黃河佔據樂安郡,最終目的欲回齊郡故土,仙師君王此舉,大遂宇文部落心願,臣感激不盡。” 識時務為俊傑,源自臨淄姜姓,即使果真如此,已是上千年的事情,於現實沒有任何意義,不過是宇文莫那自找臺階下。進入關內的鮮卑人軍隊,敗的敗,降的降,折分的折分,最後一支宇文部落的,正好精簡後在青州當前鋒。 “遼西走廊連通山海關內外,設立徒河郡,重要性不言而喻,宇文郡守對於保持走廊暢通,有何建言?” “山海關到徒河城四百里,徒河郡可擴整道路,加強關內外物資流通;同時百餘里設鎮,再由鎮逐步擴充套件為縣城,只需設定兩縣,派出郡兵巡視,便可保障河西走廊暢通。至於徒河城到玄菟城的道路,還需獨孤郡守和朝廷多加支援。” “按照朝廷規定,各州稅賦上交四成,幽州的稅賦,三五年內無需上交,全部留在當地用於發展。軍隊以直屬軍為主,州兵為輔,兩位郡守切記,朝廷對於州兵和郡兵數量有嚴格規定,郡兵百人取一,州兵百人取二。過多的兵力,只會空耗銀錢,影響當地經濟發展,不是長久之計。” 兩人點頭稱是,對於宇文莫那和宇文成沒有吝嗇,五枚力量體質果實,額外一枚體質果實賜予宇文莫那。 “宇文成年輕有為,本王修書一封,即刻前往商將軍帳下聽令,協調宇文化所部整編事宜,拿紙筆來。” 與宇文莫那分別寫好書信,運轉同界傳送門法訣,將宇文成送至信都商仲恆處;有樂安郡的宇文化部,控制青州的計劃可以提前實施了。 “關於段部落,三位有何建言?” 鮮卑五大部落,還有段部落沒有處理,佔據樂浪郡的段部落,實力本來就最弱,如今折損兵力,對於樂浪郡的控制力會減弱。三韓半島原有三個部落聯盟,北方的弁韓、中部的馬韓、東南的辰韓,高句麗部落被鮮卑人驅趕至半島,建立扶餘國,同化掉弁韓。屁股還沒坐熱乎,鮮卑人來了,搶了國都王險城,將高句麗人繼續向南驅趕,才有百濟的建立,又稱南扶余,原住民馬韓人淪為下層百姓。東南的辰韓見勢不對,連忙組建部落聯盟自稱新羅,地盤最小,拼命接收弁韓、馬韓遺民。 半島形勢實際上就是三撥人,鮮卑段部落、高句麗部落和三韓部落聯盟,從佔據土地面積來說,百濟最大,國中人口以馬韓人居多。歸根到底,半島眾多部落,最初都是從中原逃亡避難而去,逐漸形成大大小小的部落,一個部落就是一國,大國四五千戶,小國六七百戶,整個三韓半島不足十萬戶。倭島與三韓半島情形類似,只是受益於大海的保護,人口數量或許更多。 “仙師君王,獨孤義認為,段部落人口逾十萬,還能拼湊出一兩萬士兵,當好好利用一番,為我大隋開疆拓土。” “段部落近一半青壯留在關內,百濟如今不是四分五裂的馬韓各部落,單單憑藉段部落,即使不事生產,或許能拼湊出一兩萬兵力,戰鬥力堪憂。不若令其拿出精銳青壯三千,統一交與王延文將軍使用,更能事半功倍,不過段天瑞是否歸附隋國,尚未有定論,此事何人向他分解利害。” “臣宇文莫那願意前往!” “段天瑞如若歸附,關內關外人員自由來往,其不得阻撓,留在冀州的段部落族人,與其在關外的家眷,遷徙定居於何處,但憑個人意願。” “臣宇文莫那明白。” “百濟馬韓人,攻心為上,多宣傳隋國政策,各民族一視同仁,願意繳納隋國稅賦,即為隋國國民,受隋國軍隊和律法保護。缺衣少食者,朝廷會給予支助,不戰而屈人之兵,方為上策,不能自持武力強大,做出不公允的事情。” “拿下三韓半島,才能將半島做為後勤基地,進而攻取倭島,千萬不要短視。” 該叮囑的話說完,表明本王的態度,將來的事情交給王延文去安排。三人不會放過親近本王的機會,提出自己關心的問題,都一一解答。 “仙師君王,可否讓獨孤義在玄菟城多待兩三個月,臣獨孤信對大隋一應政策律法不甚熟悉。” “王延文將軍進入關外,山海關隨即就會通關,關內外交流再無阻礙。跟隨王延文將軍的,有司空府官員,獨孤郡守可要求下派官員至玄菟郡,至於獨孤義,有更遠大的前景,做大兄的可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重生之王者歸來

無雙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