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6)
HX天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7章 (6),穿越時空尋訪明朝救時良相顧鼎臣,HX天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嘉靖對顧鼎臣的經筵講學如此青睞,優待褒獎,可見其經筵講學水平之高,在所有侍讀講官之中可以說已經無人能與其媲美。顧鼎臣在洪範講章中確實對嘉靖“盡心指陳”,他認為君王之道就是“大中至正”,也就是“中正”。君王如同天之北極,身處中央最高位置,日月星辰圍繞旋轉,歸而向之。
“中正”不僅僅是道德目標,也是行為準則。如果君王制定的政策法度建立在“中正”之上,則“天下庶民皆守法奉公,不立淫邪之黨,皆興起於善,而不敢為惡。”
一位“中正”的明君之心必定是既義且仁:“此心之義,推之可以正百官,此心之仁,廓之可以育萬民而治天下,將國家命運掌握在手掌之中。”
而作為一個臣子就是要講“本分”,不能過分,不能任性,否則就是僭越,將給國家帶來巨大災難。顧鼎臣所講的君臣之道也符合現代國家管理幹部的理念。
顧鼎臣是憑著自己的真才實學,在經筵講學中獲得嘉靖皇帝的重視和信任,實事求是地說,顧鼎臣是因為進講經筵受到皇上知遇之恩的,嘉靖看重他的真才實學,所以賞賜、升官接踵而來。因為顧鼎臣的經筵講學在眾多講官中講得最好,所以安排他講學時間最久,受嘉靖知遇最深,得到的褒賞最多,真可謂知遇、褒揚不一而足,朝堂之上,君臣相得益彰。
再說張璁依仗嘉靖的“中旨”,楊一清的扶持,進入內閣後,遭到群臣的鄙夷,上疏彈劾他的奏摺鋪天蓋地,簡直足以將他埋葬,沒有臭罵過他的朝臣簡直是鳳毛麟角。於是張璁開始反攻倒算,凡是彈劾他的,辱罵他的,瞧不起他的,統統都將他踩在腳下,弄得朝野震驚,怨聲載道。
顧履方驚歎道:“小人得志便猖狂。張璁濫用職權,給上疏彈劾他的言官小鞋穿,肆無忌憚地進行報復,抓住機會就整治他們,罷他們的官,整個朝廷被張璁折騰得烏煙瘴氣的。幸好父親一直在經筵講殿侍講,不用參朝,否則也會受張璁欺侮。”
顧擷岡說:“我們吏部那些被張璁整得半死的官員,表面上服帖,但是回到家裡就罵,甚至把他的畫像掛在牆上當靶子射。”文昌君說:“我們戶部的大小官吏沒有一個不上奏彈劾他的,如今都被他鬥得夠嗆,背後沒有不痛罵他的,還說要在東順門將他揍一頓。“
顧鼎臣說:“張璁背後有皇上撐腰,他現在整治那些比他職權小的官員,我看他很快就要將矛頭指向內閣首輔楊一清。你們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不要參與到這場權力爭鬥中去。”
果然不出顧鼎臣所料,張璁在暗地裡唆使他手下的那些同黨,一齊上疏彈劾楊一清。退朝回到家中,文昌君和顧擷岡將此訊息告訴沒有參朝,一直在經筵講殿的義父,感嘆道:“楊一清是個好人,他似乎早就知道會有那麼一天,他受到如此冤屈,也不為自己申辯,寫了一份辭呈遞給皇上,想要告老還鄉。”
顧鼎臣聽後並不感到奇怪:“皇上深知楊一清是繼李東陽、劉大夏之後,內閣首輔的不二人選,皇上是不會同意楊一清辭職的,內閣離不開他。”
第二天退朝回家,兄弟倆高興道:“果然不出義父所料,皇上挽留了楊一清。張璁做賊心虛,害怕群臣在東順門把他揍死,已經溜之大吉。”
但是事情很快有了轉機,張璁的同黨上疏彈劾楊一清,列舉了他許多罪狀,把他罵得一無是處。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定下了規矩,言者無罪,言官可以上疏罵任何人,上至皇帝,下至九品芝麻官,都可以罵,不挨言官罵的人微乎其微,楊一清也時常捱罵,所以並不在乎。
但是嘉靖卻感到楊一清老了,力不從心了,於是想起了曾經在大禮儀之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張璁,是他一時惱怒,趕走了張璁,其實張璁非常聽話,他還是非常需要張璁這樣的得力干將為他衝鋒陷陣的。嘉靖決定收回成命,又把他召回來了,令他繼續擔任內閣大臣。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