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X天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0章 (4),穿越時空尋訪明朝救時良相顧鼎臣,HX天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文昌君說:“這樣的包辦婚姻哪有幸福可言,王守仁能接受嗎?”

義父顧鼎臣說:“沒有辦法,王守仁是個愣頭愣腦、行為怪異的人,在京城是出了名的,所以只得捨近求遠去江西省南昌了。幸好王兄人長得很帥,也很懂得禮義人情,岳父又是難得上京,不知他的底細,這門親事就很快定下來了。新郎是王狀元的兒子,岳父又是地方長官,婚禮自然是非常隆重、熱鬧的。舉辦婚禮的那天,賓客滿座,喜氣洋洋,正要拜堂行禮時卻找不到新郎了。

他岳父急如星火地派所有家丁各處尋找,可是尋找了一整夜也沒有找到。岳父大人懊惱至極,婚事沒辦成事小,把乘龍快婿丟失了事大,你說他怎麼向親家王狀元交代。後來聰明能幹的管家知道姑爺喜歡到道觀廟宇去瞎轉悠,與那裡的道長方丈成了知心朋友。

第二天管家終於在郊外的一家道觀裡找到了王守仁,老兄正在那裡打坐,還問管家找他幹嗎?經管家提醒後才想起昨夜是他的洞房花燭夜。”

聽了王守仁新婚之夜玩失蹤的故事,大家笑得前仰後翻,喘不過氣來。顧履方認真思考後嚴肅地說:“王伯父是否對這樁包辦婚姻不滿意,所以才玩世不恭,洞房花燭夜故意失蹤的。”

顧鼎臣說:“也許他心裡是有這層意思,但是他還是把婚結了。他的心思不在洞房男女私情上,他是個意志堅定,有遠大理想的人,心裡想的只是如何繼承朱聖人的‘理學’,如何創立自己的‘心學’,做一個當代的聖賢。第二年他帶著新婚妻子回到老家浙江餘姚,在旅途中他認識了一位書生,他的一句話給他深刻的啟示。那書生說要想做個聖賢,就要像朱聖人那樣‘格物窮理’,一物一物地格下去,直到無窮無盡,必定能得到‘天理’之所存。”

顧擷岡說:“那位書生說得對,‘格物窮理’,這是通往聖賢之路。世間萬物,一物一物格下去,你會發現都歸根結底於千萬種規律的總和——‘道’。中國道教的鼻祖老子、莊子學說的靈魂就是‘道’。中國本土的宗教是道教,佛教從印度傳入後已經吸收了道教和儒學的精華而本土化了。

儒學雖然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宗教,但是它比宗教更加根深蒂固地深入中國人的靈魂,不是宗教卻勝似宗教,所以人們往往把儒學稱之為儒教,並與佛教、道教並列為中國的三大宗教,這樣的劃分一點也不為過。中國的百姓從小就受到儒教的洗禮和薰陶,都是儒教的忠誠信徒。

對於信佛教的人來說,‘道’就是‘悟’,‘開悟’者視世間萬物為無物,無喜無悲,無慾無念,篤信佛教的人心中會有脫離紅塵、‘四大皆空’這樣一種極為玄妙的快感和愉悅常駐心中。

對朱熹這樣的讀書人而言,他們讀書破萬卷,總覺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他們懸樑刺股,以苦為樂,悟‘道’之後能盡萬物之‘理’,贊天下之化育,可以與天地參矣,心中會有‘存天理,滅人慾’這樣一種精神境界,‘理’即是所謂儒教之‘道’。

總而言之,‘道’是世間萬物的總規律、總法則,悟道是非常困難的,極少數人悟道之後著書立說,布‘道’於天下,就能成為聖人。孔子、孟子和朱熹就是這種聖人。我看王守仁正在艱難曲折地走上聖賢之路,最終也能成為像孔孟、朱熹這樣的聖人。”

文昌君稱讚道:“想不到擷岡老弟對中國聖賢們的本質有如此深邃精闢的見解,佩服,佩服!王守仁是否能成為聖賢我不知道,但是他怎麼連個狀元也沒有考上,還只是個二甲進士。”

義父顧鼎臣說:“王守仁痴迷於走聖賢之路,心思完全不在科舉考試上。他在江西南昌岳父家混了一年,覺得沒有意思,於是帶著老婆回到北京。他父親看他不再胡鬧,整天關在書房裡讀書,慶幸逼他娶妻生子這一招走對了。其實他父母哪裡知道他看的是朱熹的書,四書五經他都沒有碰過。

不久之後怪事出現了,他父親發現兒子不在書房讀書,而是在後花園的竹林裡整天看著這些竹子發呆。他父親詢問他到底在幹什麼,他不耐煩地說:‘不要滋擾我,我這是在參悟朱聖人之道——格物窮理。’他在竹子跟前坐了幾天幾夜,風雨無阻,廢寢忘食,竹子中的‘理’沒有格出來,卻感受了風寒,高燒不退,他終於病倒了。在病痛中他第一次對朱熹的理論產生了疑問。”

顧履方笑呵呵道:“這個王守仁格竹子的故事廣為傳播,在街頭巷尾傳為笑談。我看他父親王狀元怎麼受得了!我認為這個故事雖然可笑,但是其背後蘊含著格竹人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