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X天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5章 後記(6),穿越時空尋訪明朝救時良相顧鼎臣,HX天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由王衛平主編的《蘇州文獻叢書第二輯》中編輯了《顧鼎臣集》,對研究顧鼎臣的生平事蹟意義重大,在作者寫作過程中採用了其中的歷史資料。現將其《前言》作為後記刊載其後,供讀者參考。王衛平是江蘇省吳文化研究基地主任,羅時進是江蘇省吳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

前言

和幾乎所有的歷史人物一樣,從不同的角度看過去,顧鼎臣(1473—1540)這位明代中期的朝廷重臣,被時人和後人賦予了迥然不同甚至截然不同的面目形象。

他來自崑山的商人家庭,門第不彰,身世低微卻憑藉著寒窗苦讀,闖過科舉考試的獨木橋,中狀元,做朝臣,主禮部,任子經筵師,最終入閣為相,在君恩莫測、風雲詭譎的的正德、嘉靖得以名完身全,可以稱得上我們今人所的“個人奮鬥”的成功典範。也許正是出於對這一平步青雲、高貴光鮮的個從發泰的豔羨和好奇,顧鼎臣的故事在吳地被世人競相寫入、寶卷中,在評彈、地方戲劇舞臺上被扮演傳唱,越傳越訛的雕奇身世和顯赫官威遂造就了一個為人津津樂道的傳奇。在明代中晚期,江南以科舉起家最終入閣獲得宰輔身份計程車大夫代不乏人,但因被編成部、曲文,從而形成廣泛影響的卻也屈指可數。且與《三笑姻緣》中的華鴻山、《玉蜻蜓》中的金貴升(申時行)相較,吳地的市井細民似乎對顧鼎臣更有好感,顧鼎臣的民間形象也因之最為正面,這恐怕也和顧鼎臣在嘉靖年間修築崑山城上起過關鍵作用,當地建崇功祠一直紀念他有很大關係。

然後這種來自民間的好感,與來自官方、來自士林的評價是大相徑庭的。清修《明史》在歷代正史中雖較晚出,但卻公認為後來居上的一部。在其第一百九十三卷中是這樣來總括顧鼎臣的一生的: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