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2)
HX天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章 (2),穿越時空尋訪明朝救時良相顧鼎臣,HX天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竊惟天生萬物,不能自理,而命之聖人。故曰:天佑下民,作之
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夫以一人之身加以兆民之上,
而付之以君師治教之責,亦大且難矣。求盡是責,以無負乎天之所命,
舍道與法二者,其奚以哉?是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治之道也。
道者治之體也,建立紀綱,分正百職,順天揆事,創制立度,以盡天
下之務,治之法也。法者道之用也。嘗考朱熹之調曰:“道猶路也,法
猶度也。”董仲舒亦曰:“道者所由適天治之路也。”謂之路,則可見其
為人之共由;謂之度,則可見其為人之當守。是二者,理與事有精粗
之異,而本與末亦若二致焉,豈可以無別乎?聖策所謂名義之攸在者,
蓋如此然。孟子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程顥曰:
“必有關雕、麟趾之意,然後可以行《周官》之法度》。”胡宏又曰:
“道德者法制之隱,法制者道德之顯。”有道德以結民,而無法制者為
無用,無用者亡;有法制以縶民,而無道德者為無體,無體者滅。是
其本末雖有先後之殊,而顯微則無彼此之間也,豈可有偏廢乎?聖策
所謂序之相頻者,蓋如此。
文昌君說:“顧鼎臣在‘起講’中巧妙地引用了朱熹、董仲舒、孟子、程顥、胡宏等儒家理學經典理論,進一步闡明他建議聖上採用的治國策略理念。他說作為君師負有的治教之責,既重大又艱難,‘是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也’。他提出的‘道者,法之體也,法者,道之用也’理論,都出自孔孟之道和朱熹、程顥理學經典。他闡明瞭道與法二者的辯證關係;‘道與法二者不可偏廢,而無道德者為無體,無體者滅;而無法制者為無用,無用者亡。’所以說,道與法的關係是體與用的關係,道與法是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是關係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二者豈可偏廢?我們再看顧鼎臣下面這段文字。”
古者聖人迭興,皆天所命。帝莫過於堯、舜、禹、湯、文、武。
其道與法垂之古今,如日中天而昭示無極,如水行地而澤潤不窮,功
化之美又孰有加於是乎?聖策首詢乎此,臣有以知陛下嘉堯舜禹湯文武
之治‘而能自得師矣。臣請稽諸經傳而陳其大,可乎?
文昌君看後神秘地問道:“擷岡老弟,你看這一段落寫得怎樣?其中有沒有什麼奧妙?”
顧拮岡稱讚道:“這是一段承上啟下的轉折文字,顧鼎臣緊接著上一段落的陳述,讚揚了堯、舜、禹、湯、文、武之治,說臣知道陛下一向以聖人為師,臣請求進一步闡述諸帝王經傳的重大意義,因為臣以為聖策應該首先垂詢這些古者聖人的經傳。你看顧鼎臣這段轉折文字寫得多麼巧妙自然。文昌兄,你說會不會顧鼎臣是聽了劉健和謝遷兩位主考大臣的對話後才豁然開朗,寫得這麼符合命題人的心意。我看其他考生都不能很好地領會命題人的意圖,寫得不是離題太遠,就是偏離主題,甚至於南轅北轍,文不對題。”
文昌君說:“我看顧鼎臣坐在後排,專心致志地答卷,不可能聽到劉健和謝遷兩人的對話。我看見他寫得如行雲流水,已經寫了一半了,此時兩位主考官閒得無聊,才在那裡對話的,顧鼎臣根本不可能是因為受到他們對話啟發後才這麼寫得緊扣主題的。擷岡老弟,這段文字雖然寫得巧妙自然,但是從語境邏輯上分析,我可以肯定是顧鼎臣後來加進去的。”
顧擷岡疑惑地問:“怎麼可能是後來新增上去的?我不信。”
文昌君笑嘻嘻:“你不相信?敢不敢打賭?”
顧擷岡笑呵呵道:“小弟可不敢跟你打賭,一個窮光蛋,難道說拿自己的褲衩跟你打賭,輸了就光屁股了。還是用你的時光倒流機看看顧鼎臣考試的全過程吧。”
文昌君肯定地說:“從倒轉的錄影上看,就在劉健和謝遷兩位主考大臣閒談之間,顧鼎臣已經把策問試卷答完。但是仔細檢查後發現,在翻頁時因為粗心大意,試卷本中誤空了一頁。他趕緊在空白的那一頁上補寫了一段轉折文字,而且補寫得承上啟下,天衣無縫。所以我可以肯定,顧鼎臣並沒在意兩位主考大臣的談話,也不是鬼使神差的巧合,他在‘破題’、‘承題’和‘起講’這三段落中已經明確提出了‘以周文王之心,行周文王之道’這個中心思想。”
顧擷岡讚賞道:“文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