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謐蘊虛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 金陵 ,庶女亦安,風謐蘊虛白,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之後便沒了動靜。
而馮氏也在此後心灰意冷,丈夫再也回不來了。婆婆顧氏在她面前賭咒發誓會給她一個交待,等國喪一過便為其另尋一門親事。彩禮雙倍退還,又添上一份厚厚的補償,絕不讓她白受這個委屈。
等到白尚書要將次子從族譜中剔除時,聖人傳下口諭:何須如此。白尚書當時就病了,次子除族這件事便不了了之。聖人都發話了,誰敢不從。
這事兒還沒完,當時陸氏想要將白亦真記在自己名下,權當是她的孩子。馮氏帶著女兒不好改嫁,陸氏原也是一番好意。不料聖人又傳下話來:怎好教文妙真人絕祀?
這下陸氏也病了……
於是國喪期後馮氏改嫁,白亦真由陸氏撫養,但名分上還是二房所出。陸氏給白亦真取的這個真字,就是希望她能秉性真純,別像她爹那樣似的,沒事兒淨整些虛頭巴腦的。
因為這個,白府偌大一座宅院,連一尊神佛像都沒有,看不到一絲香火氣。尋常人家大抵都會請張神像供奉,以祈福祿壽禧,這些在白府是通通沒有的。
對她二叔……不對,現在應該尊稱一聲文妙真人,對文妙真人的行為,白亦安很是不以為然。你要是真想修道,那幹嘛還要成親呢?得虧二嬸馮氏後來改嫁的物件不錯,不然現在白家都要被戳脊梁骨。
崇元二十八年秋,為先皇后居喪三年的太子因悲傷、勞累去世。當時京城一陣動盪,次年白成文外放出京。
而對聖人的打擊還不止於此,崇元三十四年冬,皇太孫因乘舟前往瀛臺拜見聖人時不慎落水,感染風寒去世,年僅二十五歲。只留下一個不滿三歲的女兒和孕期剛滿八月的太孫妃林氏。
聖人自此再沒住過瀛臺。
而太孫妃林氏得知太孫病亡,當時便動了胎氣。掙扎一天一夜,產下一個羸弱男嬰後血崩離世。當時京城一陣腥風血雨,遠在應天府的白亦安都能聞到從京城飄來的血腥味兒。
時光終究會將哀傷沖淡,太子、太孫俱亡,聖人之後要考慮的是把江山傳給哪個兒子。故太子是先皇后唯一的子嗣,太孫也是太子唯一的子嗣。聖人能強撐著把天下傳給皇太孫,難道還能傳給皇太曾孫不成?屆時又是一場“靖難”,與江山社稷毫無益處。
而這些和如今身在應天府的白亦安無關,她只管安生度日,上面的事且輪不到她操心。等到白亦安及笄後,她的婚事就該提上日程了。嫡母陸氏說過,她們這樣的人家,女兒外嫁一定是正頭娘子。就算是有誥命的繼室,男方過了三十也是不會考慮的。
陸氏有說這話的底氣,她父親是當朝太傅,公公是內閣群輔。雖不是首輔也不是次輔,但也算是謹在帝心。除卻當年的事兒還有些影兒外,這樣的門第,就算是庶女,也會有一門不錯的親事。
所以白亦安對自己的未來根本不擔心,有陸氏這樣的嫡母,她只管調理好身體,屆時安安穩穩地出嫁就是。至於和未來丈夫的感情問題,白亦安是個很現實的人。
陸氏為人方正,白亦安不會像話本里那樣,成為被隨手發嫁出去的卑微庶女。
雖然白亦安幾人是庶出,但陸氏並未區別對待。善待庶子庶女固然能為她博一個好名聲,即使然而就算苛待了,也沒人會說什麼。面兒上做得好看,誰也不能拿這個抨擊陸氏。
不多時,陸氏之子從外院過來給她請安。
陸氏所出長子白尚仁今年十九,身上已經有了秀才功名,等八月試過秋闈,若是得中,便有舉人功名在身了。
有這樣一個兒子,陸氏底氣十足。當初她懷第二胎時,和父親交好的名醫便私下勸說,她的體質不適合懷孕,若是再有身孕,恐怕會有性命之憂。
出於這樣的原因,又因不知白尚仁能否平安長大,陸氏才做主為丈夫納了妾,也就是白亦安的母親吳姨娘。
白亦安對白家的基因感慨不已,從白亦安祖父的祖父算起,白家已經出了四代進士,而且這一輩的白尚仁也很會讀書,眼看著白家就要出五代進士,真可謂書香門第。就連白亦安姐妹幾人,也有才女的名聲。
陸氏自己就是大儒之女,白成文也不禁止家中女兒讀書識字。外放之後,還請了應天有名的女先生來教導白亦安幾人。
白亦安前世多病,便寄情於文字之間。今世有這個條件,自然是可著勁兒學,一時倒也傳出幾分才女名聲。除了最小的白亦順看不出什麼,其餘哪個姐妹不是被外面的夫人們誇上了天?
而這些官眷夫人之所以對白亦安幾人這樣吹捧,還不是看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