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二十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72章 法術晶片!(科普向,研究向,不喜可跳),科技巫師,孫二十三,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數後。
伊甸園內,主實驗室。
主實驗室的桌子上放著“滅世的手套”設計圖,和前不久抄錄過的“神之右手”的卷軸,李察坐在桌前眯眼看著。
在短時間內,找不到關於“亞蒂斯”的進一步線索,李察便暫時把目標放在了“滅世的手套”製作上,準備試著認真研究一下。如果理想的話,能夠製作出設計圖中的原型,就更好了。
當然,這是有很大難度的。
“滅世的手套”是一件魔法法術道具不假,但是和其餘的魔紋法術道具相比,複雜的不是一個數量級。按照之前的法,普通的魔紋道具上的魔紋,就像是有防偽手段的電路圖,需用一定的手段才能破解、利用。而“滅世的手套”上面涉及到的魔紋,更像是晶片。
對,晶片!
當然,這只是一個比喻,並不是“滅世的手套”真的需要晶片,但難度卻是類似的。
起晶片來,這差不多是地球上最能代表高階科技的產物之一。
一塊能被手掌握住的、一平方厘米甚至更的晶片,可以整合幾十億個電晶體,一秒鐘完成數萬億次運算,在方寸之間模擬出一個虛構的世界,或者演算出一件事的所有可能『性』發展結果。
如果把晶片放在當前的類似中世紀的巫師世界來看待,相當於是沒有破綻的幻術,或者全知的預言法術。
當然,晶片能這麼厲害,不是一蹴而成的,它是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道路,才變成了這個樣子。
在最初級的晶片,也就是電晶體之前,地球上廣泛應用的是電子管。
第一臺計算機——阿塔納索夫貝瑞計算機,1942年在美國誕生,佔地150平方米、重達30噸,使用了只電子管、7200只電阻、只電容、50萬條線。它是一臺機器,不如是一個建築物,無法移動,更談不上使用方便。
因為它顯而易見的弊端,科學家從那時開始就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試圖研究出更輕便的新型計算機。
於是……
1947年,第一個半導體電晶體被製作出來。
1950年,結型電晶體誕生
1958年,發明出積體電路。
1960年,發明出光刻工藝。
1964年,摩爾定律提出,預測電晶體整合度每18個月增加1倍,積體電路開始進入高速發展的階段。
1971年,大規模積體電路出現。
1978年,超大規模積體電路(vlsi)出現,不足0.5平方厘米的矽片上整合了14萬個電晶體。
1988年,超大規模積體電路(vlsi)得到進一步提升,1平方厘米大的矽片上整合了3500萬個電晶體。
1989年,晶片中電晶體整合工藝達到1μm級別,即0.0001cm。
2001年,晶片中電晶體整合工藝達到0.13μm級別。
2003年,晶片中電晶體整合工藝達到90nm工藝,即0.000009cm。
2018年,晶片中電晶體整合工藝達到7nm工藝,整合的電晶體到達幾十萬億之巨。
就這樣,晶片一步步的變成科技最前賭產物。
晶片在地球上,算是一個無比典型的知識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工業,只有超級強大的財閥或者國家才能夠支撐。
不別的,光是製作晶片必須的儀器——光刻機,普遍價格就在10億人民幣上下,整套裝置需要十多架次波音747才能運輸完成。
而這僅僅只是一個光刻機,要想製作晶片,單單隻有光刻機可不夠,還需要數不清的儀器裝置,組成一條完整的生產流水線。
在流水線之外,則是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工作。
不投入一個文數字的資金,晶片產業是不會有成果出現。
而成果出來,也不代表成功,因為製作出來的晶片,如果質量比最頂尖的晶片差,就無法擁有足夠的市場。即便是便宜出售這種劣質晶片,且不消費者是否買賬,光是賣出多少才能收回成本,賣出多少才能獲取資金研究下一代晶片,就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所以,一旦晶片技術落後,根本不是光靠幾個人喊喊口號、努努力就能追趕上的。它需要數不盡的資金投入,不遺餘力的支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等候,拼了命的數代技術的追趕,才可能見到一點成功的曙光。
這才是國之重器!
而現在,李察自然不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