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冥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一十二章 浮橋,風起大宋,魔冥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孟昌齡是一個髮鬚都有些發白的文官,他低著頭,走到蔡京的面前,拜道“見過太師。”蔡京看著他,想了想,然後說道“孟昌齡,你可是在工部為官?”孟昌齡點頭道“多虧了太師記得。”蔡京笑道“我這幾日有些忙,到今日小兒才告訴我你尋我有事,聽說是大河的事情,說說吧。”孟昌齡從袖口中掏出一個奏摺說道“請太師過目,蔡京拿過看了起來,一邊看一邊回憶黃河的情況。黃河,乃華夏文明的母親河,但這位母親的脾氣一直不太好,從共工治水、大禹治水開始,華夏民族和黃河的較量已經過去了幾千年,一直到漢代明帝時期的王景,花費百億國財,修建千里大堤,保住了黃河八百年的太平,但到了宋代,因為泥沙的不斷堆積,黃河決口越發頻繁,甚至還慢慢開始改道,時值宋遼簽訂檀淵之盟,遼國的還沒被驅散,一個叫李垂計程車人寫了一篇文章,認為黃河河道會持續北移,最後會流入遼朝境內,契丹人便可順流而下,黃河天塹不能再護衛開封京城。一開始人們對這樣的觀點還是有點半信半疑的,但接著,景佑元年、慶曆八年,黃河兩次改道,向北翻了個身,的確就是稍微翻了個身子,也就幾里吧,但這樣的趨勢使得全國都人心惶惶,於是全國上下都言治河,而治河的核心思想便是讓黃河不再北移,先是想引黃河改道六塔河東流,結果六塔河決堤直接衝廢半個河北,河北最重要的軍事重鎮定州,仁宗年間兵額十萬,六塔之役放完大水,神宗重造兵籍後只有兵額兩三萬了。仁宗的治河宣告失敗,神宗上位,王安石變法,決定繼續把黃河改回舊道,結果使得黃河奪淮入海,大灌四十五座郡縣,光良田就被淹沒了超過三十萬頃,使得黃河下游水系徹底崩壞,這一次的大洪水,差點把在徐州的蘇軾都給淹死了,更是給後世的人留下來了超級大難題,便是治理黃泛區神宗的變法治河也宣告失敗了,哲宗上位,這一次,他決定要收拾他父親留給他的爛攤子,要讓黃河流回故道,可是黃河故道的河床已經很高了,這一次引流,又造成了大決口,而之前提過的定州,在徽宗即位的時候的兵籍,只剩下不到萬人。其餘的,全部餵了魚蝦。到了徽宗時期,黃河依舊是時不時的決口,河北山東等地深受其害,而北宋朝廷每年在治河上要花費的錢財也數以百萬計。就是因為有這些故事,蔡京看到孟昌齡要說黃河,便高度緊張了起來。看完孟昌齡的摺子,蔡京舒了口氣,原來孟昌齡並不是要全面的治河,而是要選一段引流,然後在河上修建浮橋,當然,這樣做雖然沒有全面治河花費那麼大,依舊不可小視,蔡京問道“大河建橋,千古未聞,你先說說,為何如此做,有什麼好處,要多少人工,多少錢糧。”孟昌齡拱手說道“太師請容我詳稟,我選的位置乃是安利軍附近的大伾山,大河自大伾之東而來,直大伾山西而止,數里方回南,東轉而過,復折北而東,則又直至大伾山之東,地形水勢,迫束相直,如我等可以將大伾大山及東北二小山打穿,使得大河分為兩股而過,再合為一股,如此,以此三山為樑柱,此浮橋可與國同休,且比選址他處省費數十百倍,如有此橋,河北負擔必當大減,太師深明經世濟國之法,想來明白,至於花費,大概需要十萬民夫,兩百萬貫錢方可造成。”蔡京眯眼拍案說道“好,這件事你再細細琢磨一二,過幾日上朝,便先跑出來給眾人聽聽,此事若是做成了,我大宋便是自開天闢地第一個在大河上造成永久浮橋的國度,官家必然欣喜,但我醜話先說到前頭,這事情萬一你辦砸了,白耗錢糧,呵呵,沙門島的風景,據說好的很呢!”孟昌齡喜道“多謝太師成全,請太師放心,下官以全家性命擔保,此舉必將功成!”蔡京點點頭,讓孟昌齡離開,蔡絛等他離開後說道“爹爹,此事真的可行嗎?在大河上造橋,千古未聞啊。”蔡京撫須說道“不管可不可行,這樣千古未有的事情,官家必定會感興趣,而且真的做成了,卻也是造福一方百姓啊。”過了幾日,讓無數人盼望的大比的日子到來了,姜德看著和後世高考差不多場景的考場,摸了摸鼻子,沒想到到了這個時代,居然還會走上這一遭。“小郎君,一切小心。”李師師帶著面紗,幫姜德整理了一下衣服,姜德笑道“放心吧,許先生這幾日可是幫我好生溫習了一遍。”宜封奴道“就是,姐姐,你別擔心,我們的德兒弟弟可是個才子呢,你看他拿出來的那些本子,哪個不是被眾人推崇。”李師師搖搖頭說道“這科舉之事,哪裡有人敢保證的呀。”“開始入場!!”幾個衙役大聲的叫著,考生們開始拿著憑證開始入場,由於此時還沒有照相技術,所以專門有幾個識認官在認人,他們的手中有之前就拿到的考生資訊,上面有考生的姓名、年齡、籍貫、相貌等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