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82章 安西軼事,皇朝風雲之弘雲錄,凰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自古以來,夏朝對於東西南北四境的經營歷史就有很大差別,四大都護府中成立最早的便是安西都護府,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炎朝中期設立的西域都護府,那是安西都護府的前身,設立目的是為了加強與西域各國文化與商業上的交流,著名的絲綢之路也是在這一時期開通的。
炎朝中期強盛時,威震西域,各國不敢過分造次,只能友好相處,在這樣的氣氛之下,絲綢之路上繁華熱鬧,商旅日夜絡繹不絕,這大大增強了炎朝和西域各國的經濟。
好景不長,炎朝末年國力衰退,西域都護府早已名存實亡,天下大亂時更是沒有人去管理,導致西域各國為了爭奪利益而大打出手,原本寧靜祥和的絲綢之路被攪得烏煙瘴氣、哀鴻遍野。
直到夏朝建立才有人提議重開絲綢之路,復立西域都護府,但鑑於那時夏朝的國力不強,連西域諸國都虎視眈眈,這一提議暫時擱置了。
歷經太祖、高祖兩朝的勵精圖治,夏朝國力日上,復立西域都護府才重新提上日程,在教訓了幾個不聽話的西域國家和打退了強勢的匈奴人之後,夏朝的威望到達了鼎盛,新的西域都護府順理成章的建立起來。
雖然後來的恭祖、莊祖時期,夏朝國力下滑,西域都護府到了傾覆的邊緣,但就在這關鍵時刻,烈祖登基,西域都護府聲勢復振,經過這一朝的銳意進取,烈祖覺得,西域二字已經不足以代表這個都護府了,於是將其名改為“安西”。
至此之後,安西都護府與夏朝一直並存延續至今,當然期間也並非沒有經受過挑戰,有幾次甚至到了要被撤銷的地步,不過它卻憑藉著經營者頑強的韌勁挺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至今成為了四大都護府中對當地統治力最強的一個。
根據歷史的程序,安西都護府的版圖有過多次變化,有時縮小有時擴大,目前的版圖還不是最大的,最大的時候要屬高宗一朝,幾乎囊括了西境的大部分國家,這一版圖大概維持了二十多年。
一百餘年前,羌族的一支党項部在西域建立了一個小國,不斷擴張吞併其他小國,後來又將目標瞄準了安西,其國王更是放出豪言“將與夏皇會獵安西”,還將自己的國號更名為夏,史稱西夏,以此公然挑釁夏朝。
夏皇震怒,即調三十萬大軍進攻西夏,本以為這會是一場摧枯拉朽的勝利,不料党項人兇悍非常、驍勇無匹,夏軍在幾次交手中吃了大虧,反而被打得節節敗退,如果這樣下去,那不僅安西會被西夏攻佔,夏皇和夏軍的顏面也會丟盡。
危難時刻方顯英雄本色,薛化龍,當時還是一個籍籍無名的青年,但是他在這次征伐中卻在臨危時顯示出了超凡的軍事智慧,率領軍隊發動反撲並連戰連捷,很快為夏軍挽回了頹勢。
夏軍趁勢展開反擊,士氣逐漸高漲,這回輪到党項人支援不住了,也是在這次征伐中,夏軍首次將火藥應用在實戰中,儘管與現在的火器大不相同,卻發揮了不俗的威力,成為了夏軍攻城拔寨乃至最後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
很快,党項人被夏軍的攻勢打得失魂落魄,他們朝中也分成了主戰和主和兩派爭吵不休,征伐開始三個月後,薛化龍因戰功升任為主將,率領二十萬夏軍主力兵臨西夏都城——金都城下。
薛化龍代表夏軍向城中的党項人提出了三個要求,其一西夏必須更改國號;其二,党項要從此向夏朝稱臣,年年進貢,不得違逆;其三,党項必須割讓三分之一的土地給安西都護府,若不答應這三個要求,夏軍便要攻城。
結果,十二個時辰的限時過了一半,金都的城門便開啟了,西夏王帶著文武百官出城向夏軍遞交了降書,並全部答應了夏軍的要求,簽訂了這次極為屈辱的城下之盟。
戰爭結束後,夏皇對薛化龍大加讚賞,便提拔他做了安西大都護,薛化龍也就此在安西紮下了根,一般來說,大都護是無法世襲的,但薛家卻是一個例外,自薛化龍開始,之後的十幾任大都護中大部分都是薛家人,包括前任大都護薛青柏。
現任安西大都護雲協雖然姓雲卻也不是外人,他是薛青柏唯一的學生,薛青柏卸任時推薦了他繼任大都護之位,當然,雲協可以接下這個位子靠的可不單單只是老師的推薦,在滅亡西夏的戰役中雲協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事情要從八年前說起,那時候夏朝內部雖有江充、劉瑾亂政,但夏朝對安西的控制已是堅如磐石,不過一直不甘心當年簽下那城下之盟的党項人意圖趁著夏朝朝政不穩討回當初失去的一切。
當年九月,党項首領複稱夏王,再度建立西夏,而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