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46章 枯松寺,皇朝風雲之弘雲錄,凰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而僧侶明顯違背了夏朝人的傳統,只是佛教的教義多是勸人為善、給人信心、給人希望、傳播教化和平之道,這與歷代君王所求江山穩固的願望是一致的,所以受到歷代君王的歡迎。
一開始,僧侶們並沒有固定的立足點,而是採用四處走動的方式,無論是炎炎夏日還是寒冬臘月,僧侶們一直在前進的路上,每到一處地方都會大力宣揚佛法,引來了很多人的關注,尤其是窮人,他們生活貧困,需要一種堅定的信仰作為支撐,而給人希望的佛教則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
很快的,隨著信徒日益增加,寺廟也跟著出現了,作為這些遊行僧侶的立足點,佛教也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同,僧人並不強迫他們的信徒一定要剃髮,這隻憑他們個人的意願。
君王們發現,依靠佛教的影響力可以更好的凝聚人心,有的君王在聖旨裡大力讚揚佛教,有的君王則幫助佛教修建佛寺,還有的甚至自己投身於佛門之中。
直到如今,佛教已經成為了與儒教、道教並立的夏朝三大宗教,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夏朝民間的影響力正在逐漸超越儒教和道教,真正的成為夏朝的第一大宗教!
而位於洛京南門外的這座枯松寺並不算是寶剎,這裡除了一座大殿以外,只有後院的一片平房,供僧侶們起居使用,而這裡的僧眾連同一個住持,也只有十來人,與少林寺那樣的武林名門,還是相國寺那樣的百年名剎相比都相去甚遠。
一個僧人低著頭在臺階下,掃著地上的落葉,可掃著掃著,掃把尖就突然碰到了一雙黑色的靴子,那僧人抬起頭,看到面前站著一個年紀不大的青年,臉上帶著微微的笑容,那僧人卻注意到這個青年左手還握著一柄彎刀,刀柄閃著金光,不知是不是用黃金鑲嵌的。
僧人看了一眼那柄刀之後,就轉過了眼神,左手拿著掃把,右手單手作禮,身體微微一躬,問道:“請問這位施主,找小僧是有何事?”看到那人手裡的刀,僧人的眼神卻沒有變化,十分鎮定。
那年輕人也學著僧人單手做了個禮,然後答道:“請問這位小師傅,慧明大師可在寺中?我是來找他的!”
“回施主,師傅昨日去了葉家鎮上主持法會,晚間才回來,現在應該還在休息,施主若有急事,小僧這便去告知師傅!”僧人口中的師傅,指的就是這間寺廟的住持,法號名叫“慧明”,也是附近比較有名的得道高僧。
“哦,那就麻煩小師傅進去通傳一聲了!”年輕人也十分有禮貌的又作了一個禮,便聽那僧人道:“那施主在這裡稍等,小僧這便進去!”然後,他便拿著掃把往裡面走進去,年輕人按照他說的站在外面。
只是剛才他與那名僧人說話,其他的僧人卻對此無動於衷,始終低頭掃著落葉,似是與己無關一樣,這讓年輕人有些奇怪了。
過不了一會兒,那名僧人便回來了,他特地走到年輕人面前,伸手做出一個請的姿勢,同時道:“這位施主,師傅有請!”
這佛門果然清靜無為,連他是什麼人,到這裡來有什麼目的都不問,直接就把他往裡面領,年輕人只能在心裡不禁點了點頭。
僧人領著年輕人走進大殿,一尊龐大的坐佛像便映入了眼簾,看著佛像的臉,年輕人也是心神一震,這廟雖然小,可卻透著一股不可小視的恢弘氣息,實在讓人不禁稱奇!
兩人繞過佛像,年輕人便看到了站在不遠處的一個白鬚老僧,想來這便是那位早有所耳聞的慧明大師了吧?年輕人打量了那老僧一眼,面部完全是上了年紀的樣子,佈滿了皺紋,臉頰也有些乾癟,眉毛和鬍鬚都已經白了,只是身材還保持比較好,只有肚子有些微微的突起,人老了發福也是免不了的。
那老僧一身淡黃色僧袍,不知為何身為住持卻不披袈裟,其實他有所不知,這老僧雖是住持,可自覺參悟佛法的時間還短,那袈裟乃真正的得道高僧才能披上,以他現在的資歷還遠遠不夠,另外就是一件袈裟的製作價格也是不菲,老僧不願意像其他一些高僧一樣用紅色金色來點綴自己,菩提非樹,明鏡無臺,只要心中有佛,又何必在乎形式呢?
只是,老僧手中的一串念珠卻是少不了的,這是他第一次入佛門那天,他的師傅給他的,他一直戴到今天。
見年輕人走上來,老僧便也是單手作禮:“阿彌陀佛!請問這位施主,找老衲所為何事?”
年輕人一邊回禮,一邊道:“是,大師,晚輩今日前來打擾大師,只為一事,敢問大師,九年前,前任中書令秦睿秦大人可是將一要緊之物交給了大師保管?”其實這個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