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節不收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0章 偶遇趙婉芸,回來的兒子,過節不收禮,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1939年4月15日 星期六 上午九點,《國際月刊》雜誌社。 金汝成的辦公室中,雜誌社的主要骨幹全都聚集在裡面討論星期天舉辦的答謝會相關事宜。 曹雨溪作為會議的發起人正站在辦公室的中央向所有人介紹整個答謝會的流程。 金汝成和周冬凜坐在一起,金的手裡拿著邀請的嘉賓名單和周竊竊私語: “上海市市長傅筱庵、上海國民黨黨部書記長蔡洪田、上海國民黨黨部委員顧繼武、上海國民黨黨部委員馬嘯天,國民政府上海社會局教育科科長蔣健白,週記者,你看這曹編輯搞得有模有樣的,這些人都能請的到。” “是啊,在這樣的時局下能把這幾個人請到一起確實不容易。” 曹雨溪此時已經介紹完答謝會的整個流程,大聲的詢問道: “各位,明天的流程就是這樣,哪位還有疑問?” 見沒人提問,金汝成舉起了手中的嘉賓名單: “曹編輯,你這次的準備工作確實非常充分,沒想到你竟然能請到這些貴賓,看來明天我們的這場答謝會在上海市一定能夠引起轟動。” “金主編,明天就有勞您做開場發言了。” “好、好!” “週記者,你看明天能不能讓工部局的領導也出來露個臉撐個檯面?” “明天是星期天,洋人可公私分明的很,休息日要讓他們出來可不容易,我儘量想想辦法。” “好的,那就有勞週記者了。” ( 中國古代並沒有明確的短期休息制度。 鴉片戰爭後,西方人按照他們的習俗在星期天休息娛樂開始慢慢被國人接受。 1872年《申報》發表社論稱:西洋各國的星期日休息制度於人生有益,中國應該仿行。 19世紀80年代,星期天休息制度開始在部分新式學堂實行。 1895年戊戌維新開始後,維新派創立的社會團體開始執行星期天聚會或者休息制度。 1902年清政府頒佈章程在全國的中學和高等學堂實行星期天休息制度。 到1911年夏所有的清政府中央機構全部實行此項制度,民間及地方政府也開始逐漸推行。 星期計日體系傳入中國後,官方稱星期而民間常稱禮拜,為了避免基督教影響中國,清政府規定正式場合下只能稱“星期”不準稱“禮拜”。 ) ...... 下午兩點,周冬凜騎著車順著南京路去馬霍路(今黃陂北路)249弄156號的印度錫克教謁師所採訪。 雜誌社下一期開了一個新的主題是關於印度宗教的,而在上海的印度人主要是上海開埠時租界從印度招來的錫克人巡捕,也就是上海人俗稱的紅頭阿三。 錫克教在上海總共有四處謁師所,分別在寶興路、戈登路、馬霍路和舟山路,為了蒐集更多的素材,這四處謁師所自然是周冬凜的重點走訪物件。 在路過國際大飯店(1954年更名為國際飯店)時,周冬凜在路邊見到了一個有些熟悉的身影,他把車騎了過去。 “林太太?還真是您,我說看著好像在哪見過!” “周先生,真巧啊。” “這個是您家的小公子吧,上次去您家裡拜訪倒是沒見著。” “對,這是我的小兒子林思成,思成,叫叔叔。” “叔叔好!” “林太太您今天是帶思成出來玩?” “是,我看今天天氣挺好的,便帶他出來逛逛。” 周冬凜見趙婉芸手裡提著一盒西點,好奇的問道: “您也喜歡他家的糕點?” “我對西點倒是沒什麼興趣,是我家婉萍喜歡吃,尤其是蝴蝶酥,聽說國際大飯店的蝴蝶酥是上海灘最有名的,我便想著帶一盒給她嚐嚐,她那個樣子不方便出門,給她帶點她喜歡吃的也能讓她的心情好些不要胡思亂想。” (國際飯店1934年12月1日開業,開業之初便重金聘請外籍名廚製作蝴蝶酥,在民國時就已經是海派西點的代表作之一。) “林太太有心了,婉萍小姐的口味倒是和我二姐很近,她以前也愛吃蝴蝶酥,不過現在成天嚷著減肥就不怎麼碰了,我工作的雜誌社離這倒不算遠,要是婉萍小姐吃著覺得不錯的話以後您就跟我說一聲,我下班的時候從這彎一圈給你們捎過去。” “您二姐,我應該沒見過吧,我和少生正想著這幾天上您家登門拜訪,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方便。” “我二姐脾氣怪得很,不喜歡和人交際,您應該是沒見過她。其實您和林先生不用在意的,我們家對這些禮數並不怎麼看重,更何況家裡每個人都各忙各的,我們自己想聚在一起都很困難。” “這該有的禮數總該有的,您和您的大姐為了我家婉萍跑東跑西的,我們太過意不去了,周先生您看明天行嗎?” “明天我大姐應該在家,我有會議一天都在外面。” “那下週日呢,或者說哪天晚上?” “這個真不好說,我父親和大哥工作都很忙,我這個工作忙起來也沒準。” “反正我們兩家離的近,到時候在看吧。” “好啊,那林太太我還有采訪任務就先走了。” “好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