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文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8章 中原定,鐵甲騎兵,言文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石敬溏走得很小心,河東作為他起家的地盤,他自然會在太原安排一兩個逃生密道。
其中這個密道就是直接通往呂粱山一處隱蔽的洞穴之中,這是他早年安排的後路,此事很隱蔽。
但恰好王富海參與過密道的監工,而他又將這事告訴了三個人,三個希望抓住最後救命稻草的人。
“重信,陛下為何還不出來。”
“爹,來了。”二兒子安重容輕聲提醒到。
一個人影出現在洞口,安守貴認得此人乃是石敬溏手下親衛不由得大喜。
“什麼人!”石敬溏的護衛大驚沒想到還有人守在此處。
“陛下莫慌,是臣等。”安守貴獻媚般笑道。
石敬溏看著喜笑顏開的安氏三人,又看了看他們身後近百士卒嘆了口氣:“來吧。”
“難得陛下如此識大體臣就不客氣了,來人送陛下上路。”
一場小規模的廝殺之後安氏三父子,理所應當的提著石敬溏的頭顱,返回太原。
至於車侯能給出多少價碼,恐怕會令安氏三父子失望了。
王達民在石家莊聞知太原已下,連忙發運糧食棉被。太原人間地獄可不是開玩笑的。
太原之役的勝利結束,代表著整個唐境已經全部易主。
王達民登基事宜也就正式提上日程,這事已經沒得商量,用老大人的話說:沒基礎,會慌的。
是的,大部分人還在為衣食發愁呢,提共和實在會令人著急發慌。
於是王達民只能登基,而後打算用一二十年提高民眾的知識水平,再提議共和的事,倒是議會的事因為王達民早已潛移默化,倒是順理成章的透過了。
第一批議會軍政各半,不過大部分人說到底還是軍方的人,不少管理地方政務的還是軍隊裡轉業出來的人。
造成這個局面一個是實在沒人,王達民自己培訓的人,第一批200人才僅僅完成了小學課目,即便如此也已經放了下去。另一個原因也是王達民為了集權的需要。
民間的教育雖然也是蓬勃發展,比如平安葉縣,比如教會。但民間畢竟是民間偏重很厲害,像平安大部分學算數和標準化,教會則偏重識字教育。所以短期內還是用不上。不過倒是省了王達民不少初期教育工作,第二批500人估計年底就可以派用處了。加上這次南北同時開戰,不少的傷兵可以轉業地方,因該可以減輕官吏的空缺。
南邊的局勢還是那樣,南陵動不了,南昌已經拿下,武漢戰役在籌備中。不過估計主攻的隊伍就不是李弘召的水軍了,水軍的武器彈藥已經不多了,李弘召必須預留炮彈對付那支失蹤的武漢水軍炮艦。
而且佔領地百姓還未歸順,羅志成隊伍光是維持這些地方局勢就牽住了許多兵力。所以對武漢的戰役可能只能靠長沙了。不過這得等王達民開國大典之後開始了。
新國名早已經想好華夏聯邦國,簡稱華國。定都哪裡則討論了許久,有說洛陽的,有說汴州。王達民提議幽州,不過被否決了,幽州人口十不存一,交通不便想在那裡建城時間來不及了。
最後討論下來定都興華府,開國大典定於10月10日進行。
王達民第一次覺著做猴子不好玩,被老大人和一幫子兵痞圍著擺弄來擺弄去,王達民真想撂挑子。
最後王達民不得不提出自己的意見:“老大人這不是我想要的開國大典,你聽我的,我要辦一個前所未有的開國大典。”
準備工作在繼續,興華府的道路已經十分發達,但做為未來都城還不夠,一座大橋正在加緊建設。雖然黃河還未進入這條後世河道,但王達民知道啊,於是一條前所未有的陸地橋在所有人不解中開始建造。不是鋼結構橋,沒必要,現在這裡是陸地,粗大水泥墩深深的鑽入地下近50米。這些大橋墩要承受下一次大洪水時,黃河的衝擊力。
另外兩條鐵路也同時開工,一條興華府向雲州而去,一條是興華府向北取往幽州。兩條鐵路初期不難,後期開山涉水估計需要數年時間。
不過開國大典前因該可以分別連通石家莊和滄州。至於南邊目前水道還行王達民短期之內不準備建橋在這條註定要消失得河道上。
發往各國的使函已經在路上,不過絕大部分國家和使者是來不及趕來了。不過所有人都無所謂,反正都是要被征服的地方。
於此同時各部隊對各地的剿匪工作也開始展開,這些在以前各朝各代都有,不過以前多是裝看不見。王達民則不行,一來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