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零肆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六章 力量,荊楚帝國,貳零肆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從期思到郢都不過三百餘里,行船三天光景。這三天每天日落舟停之時,項燕收到的飛訊總是越來越緊急。第一天說是陳郢北城牆已塌,敵我兩軍似於城塌處廝殺第二天說敵軍已攻入陳郢,外城盡失第三天舟已至郢都,匆匆入城的項燕剛入宮,便聽到一陣撕心裂肺的哭聲,那是王太后趙,是她在啼哭,項燕聽到一個更可怕的訊息:大王已然戰死。
好在這不是官方的訊息,是市井間的傳聞。璊公主於宮外得知,忍不住告之趙妃,於是趙妃親來令尹府探問陳郢情況。淖狡從不向趙妃言戰事如何,他只會重複的說大王無恙,昭黍不然,昭黍答話時一陣猶豫,看出不到趙妃當時眼淚便滂沱而下,昭黍見此更慌,只能告知陳郢城破的實情,然後趙妃便開始嚎哭了。
一干重臣、各氏族長正跪地伏拜,剛剛登階入堂的項燕、彭宗也在一側對趙妃揖禮。昭黍極力辯解道:“太后,陳郢城中糧秣不缺,五萬甲士,萬套鉅甲,人人鉅鐵兵刃,又有千餘鐵騎,百餘重騎,大王怎可薨落?此謠言也!此謠言也!”
“太后,郢都仍有秦侯,秦侯編造謠言,以求亂我軍心,不可信也!”知彼司屈開也跪步前,他搞不清大王為何不肅清國內的秦侯間諜,任由他們作祟。知道的人也就罷了,不知道的人比如王太后,很容易就被他們放出的謠言矇蔽。
“請太后稍安,令尹已飛訊傳令徵召各地之縣卒,將軍項伯已至,臣等正商議救陳之策。”宋玉是太傅,地位最高,他的話也最有分量。
趙妃淚眼濛濛看著眼前這些臣子,嚎哭一時停了,聽聞宋玉之言她又看了站在堂外的項燕一眼。見趙妃看來,項燕立即前揖禮,道:“臣項燕拜見王太后。”緊跟著他,軍司馬彭宗也揖告道:“臣彭宗拜見王太后。”
臣子中唯有項燕、彭宗兩人身著鉅甲,天色已暗,甲片反射膏燭的光芒,最是顯眼。趙妃抬袖抹淚,看著項燕問道:“大王危在旦夕……項伯何日方能發兵救大王?”
“稟太后,秦魏大大軍三路攻我,現有大軍皆被牽制,而再徵召各地縣卒頗費時日,以臣度之,當在下月之末。”一聽項燕說要到下月末才能發兵,趙妃眼淚又急湧而出。項燕忙道:“太后勿憂!陳郢五萬甲士中三萬縣卒,一萬封君之師,五千王卒、五千環衛宮甲。其中萬人身著臣身的鉅甲,此甲不說銅兵,便是……”
嗆的一聲,項燕腰中寶劍猛然砍在自己左肩,趙妃當即一呆,甚至忘記了流淚。項燕指著被砍之處道:“太后請看,鉅甲便是寶刀也不可破也。王城縱橫三里許,城雖小,然所需兵力也少。城內糧秣無憂,士卒用命,秦人豈能月餘破城?”
“敬告太后,王城高四丈八尺,其內多有投石之器,箭矢又是剛剛補充。不說攻城,便是靠近城池三百步也需等城內箭矢炮彈耗盡。臣斷言,秦人不及破城也。”彭宗也說話了。“太后當知,陳郢外城守了三月有餘,城內箭矢炮彈耗盡,秦軍仍未破城。此次破城,乃秦軍引東湖水浸城之故,非攻伐之故,更非我楚軍士卒不敵秦卒之故。
外城此前由將軍信平君駐守。信平君當年守邯鄲達三年之久,秦人懼也。然將軍乃北人,不知淮地理水土,故於城多挖暗門,以利守軍進出。秦軍浸城,暗門滲水,這才牆壞破城。外城如此,王城不然,王城城牆並無暗門,哪怕是浸城,也許數月之久。”
彭宗娓娓而談,把外城為何攻破、我軍有何優勢、王城哪裡牢固一點一點地說出來。趙妃並未去過陳郢,也不知道敵我形勢,此時聽他細細說來,碎了的心終於勉強合在了一起。最後她起身對群臣一禮,道:“老婦失儀了。”
太后行禮,群臣連忙避讓,昭黍趁機道:“請太后回宮,臣商議完救陳之策,定至後寢稟告。”
“然。”趙妃又看了看眾人,這才移步出來令尹府,往後寢去了。
“哎!”昭黍大大的鬆了一口氣,他越來越覺得令尹不好做。“項伯一路行來可好?”
伯是項燕的爵位,昭黍如此稱呼顯得尊重,項燕聞言訕笑,他並不習慣項伯這個稱呼。“一路安好,謝令尹掛心。敢問……”項燕對著群臣揖了一圈,“救陳可有成策?”
不提救陳還好,一提救陳之策昭黍、宋玉等人又嘆,子莫更是大罵道:“縣公邑尹皆通秦也!”
“為何如此?”項燕大驚。他在路也計算了兵力,現實很殘,哪怕加陳郢城內的五萬人,楚軍也只有三十一萬他還不知道奇襲敖倉計劃,郢都的五萬精卒不可調動,也不知道江東之卒因為集結時間太長,昭黍此前沒有徵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