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零肆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章 轟響,荊楚帝國,貳零肆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終於挖了出來,一百公斤的重量需兩個人抬著,哪怕是低低的放下,地上還是被砸了小半個坑,這下沒人不相信四百斤之說了。
“上將軍以為如何?”熊荊問向項燕,想知道他是什麼想法。
“此物攻城甚利,”項燕一聽到彈重四百斤就想到了攻城,這樣的重量砸牆,天下何城不破。想到這裡他又慶幸是楚國工匠先造出這種東西,要是秦國城陽早就破了。“若是用於野戰……”他回頭去看一里之外的投石機,“其械過重,恐行止不便。”
“沒有什麼不便的。”熊荊也回望投石機,他設計的時候當然考慮過運輸問題。“其寬不過十七尺,兩軌之道便能運輸。其重雖有三萬四千斤,運輸時拆下圓盤只剩中間支架,大道上五十頭牛即可拖曳,野地難拉一些,但可以找幾百名士卒拉縴。”
投石機下船之後就運到了這裡,也是靠幾百頭牛拉來的,項燕聞言點頭,“請問大王,此投石之器有幾具?”
“軍營裡只有十具,另外……,”拉來的只是先前造好的那十具,剩下的只能問工尹刀了。
“稟告大王、上將軍,造府正在造第三批,第二批十具已在途中,下月便可送……”
“下月來不及。”這個月還有八天就要過去,熊荊和項燕都很清楚,己方等不到下個月就要與秦軍決戰,而且很可能就在這兩三天內,趁秦軍援軍立足未穩之際。
“第二批十具現在到哪了?到息縣沒有?”熊荊追問第二批。
“已過期思。”工尹刀的回答再一次讓人洩氣。期思到息縣是不遠,可也得兩日,十具投石機下船最少一日,趕到九十里外的沂邑最少又要兩日,中間若是遇上秦國騎兵,還要耽誤。
“我軍何時北上?”熊荊不得不問項燕。
“……”這個問題實在是重逾千鈞,項燕嘴唇挪動半響,人則往人少的地方走,走了一段才用只有熊荊能聽見的聲音道:“今日夜。”
“今……”熊荊最多能想到明日,沒想到項燕居然要今日夜拔營。
“城陽秦軍昨日正午之後北行,四日可至沂邑,其他處秦軍也需三至四日。”項燕說起秦援軍的行程。“留於我軍的時間只有三日。我軍距沂邑秦軍大營約五十餘里,今日夜行二十里至江邑之北,明日再行三十里,後日便可佈陣與秦軍戰。”
“可秦軍閉營不出,不與我決戰如何?”熊荊還是之前那個問題。
“據實而論,我軍不如秦軍……”項燕嘆道,當熊荊的面道出了現實。
其實歷史也有明證:十一年後的公元前227年(秦王政二十一年),秦國準備滅楚,秦王政詢問李信需多少兵馬,李信答‘不過用二十萬人’;問王翦,王翦則答‘非六十萬人不可’。後人遂知滅楚非六十萬人不可,但敗楚需要多少人?
在李信二十萬人攻楚之前,南北高速水路、連通黃河與淮水的鴻溝重鎮陳縣已經丟失,所以有秦本紀二十一年‘昌平君徙於郢’的記載。陳縣是後勤要鎮,丟失等於進攻楚國大門已經開啟,李信和蒙武(非蒙恬)率二十萬人‘攻平與、攻寢,大破荊軍……會(兵)城父’,可謂所向披靡,但因身居陳縣的昌平君舉旗起義,二十萬人後勤斷絕,不得不立即撤退。
於是才有項燕率軍‘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之勝。李信是敗了,但如果沒有昌平君在陳縣起義,結果又會如何?
滅趙、滅魏,十一年後,秦國的戰爭機器已磨礪到最佳狀態,二十萬秦軍滅楚很難,但擊敗楚軍卻不難。向來孤傲的項燕說‘我軍不如秦軍’絕非虛詞,他深知兩支軍隊之間的差距。
“……時至今日,戰事已操秦人之手。與其坐等三十萬秦軍會齊,不如使秦軍以我為弱,先與我戰。既要戰,速速北上,於我何害?兩三日後,至息淮北之師亦不及萬,於我何益?”
局勢越拖下去越不利,與其坐等秦軍集結,不如北上指望新勝的秦軍會輕敵出戰。除了這個原因,項燕還有一個原因,但他沒說。
“此戰勝負不及五五,末將請大王返居息縣。若末將敗,楚國或可俯首以存。”項燕再道,看向熊荊的目光無比平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