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零肆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六章 戰舟,荊楚帝國,貳零肆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最後一句話,熊荊願和之意表露無遺。這和最開始存楚的戰略目標無異,而以他的判斷,盟和以後秦國絕不會罷休。秦國剛剛吞併趙齊之地,需要時間消化,最少要有時間整頓當地的農業生產,而不至於入不敷出。等整頓完新地,內部也喘上一口氣,戰爭又會開始。
這個開始不是因為像現在這樣心存希望的開始,這個開始是因為滿心絕望的開始。趁著秦國理順內部的這段時間,楚國可以普及新式火器,雙方武器代差將進一步拉大。這樣的絕望肯定會使秦國鋌而走險,再度挑起戰事。
這大概就是庶民思維。在他還有一條活路的時候,你怎麼凌辱他、折磨他,他都可以賠笑忍受,他還會非常配合,喊你叫大爺,而當你要他活不成了、或者他感覺自己一定活不成了,他就會在臨死之前搏一把,死也要拉一個墊背的。
這與貴族相反。貴族不可輕辱,辱則搏命,不然失去榮譽的貴族有何臉面生存於世?但,如果貴族被人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擊敗,那就會心服口服的屈膝稱臣。這已和榮譽無關,這是正視現實,崇敬強者。
秦滅諸國之所以諸國不服,在於秦國不是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擊敗。與庶民式的秦人爭辯什麼才是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擊敗,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能夠說明的例子並不多。熊荊所知道的,大概是傳說中的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
孟獲不斷反抗,然而每一次都被諸葛亮擊敗擒獲;諸葛亮每一次應戰,好像有無窮無盡的戰爭物資,不怕戰爭綿長無期。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孟獲每一次失敗,諸葛亮都無條件的釋放他,僅憑這一點,就表明相對於孟獲,諸葛亮是真正的強者。
強者從不忌諱敵人不斷反叛、玩弄各種計謀,強者也不會將戰爭視為艱苦的消耗。竭澤而漁,用盡國中最後一粒粟米,不分貴賤,徵召全國所有的男子,這從來不是強者的戰爭,這是以數量淹沒精銳的庶民戰爭。戰爭代價是如此巨大,以至於把孟獲全族賣做奴隸也沒辦法補償戰爭的損失,這種戰爭根本不可能釋放孟獲。
熊荊心裡想著這些,知道這不是真的盟和,只是一場休戰。
諸國聯盟確實很難在戰與和之間轉換,比不了一言而決的趙政那樣利索,但不能忘記的是,不管是戰是和,諸國的戰鬥力能一直保持,不會因戰和跌落。秦軍不同,秦軍已經過了最強的波峰,正跌入虛弱的谷底。更現實的說,等那些頭髮斑白、當年追隨白起的秦軍老卒死光了,秦軍也就不能打了。
熊荊是楚國的王,以王命要求正朝大臣表示和與不和,等同於朝決。朝決的結果不出意料,三分之一的大臣同意議和;接近一半的大臣同意有條件議和,有條件是指盟和要顧及盟國的利益;只有大約六分之一的大臣堅決反對議和,堅持認定楚秦勢不兩立,除惡務盡。
“大王,不願和者大多為魯地大夫。”莊無地拿著一大疊飛訊,他已經統計完了。
“恩。”熊荊默默點頭,並不意外這個結果。魯地是儒家的堡壘,法家則是儒家的大敵,當然要滅之而後快才行。同時,他越來越堅定要將魯人從楚國趕出去的決心。
楚人不與魯人共一國,楚人也就沒必為魯人再覆宗周天下的理想埋單。魯人今後無論想怎麼做,楚人絕不干涉。魯人以大義為名要楚人如何如何,不要盡拿一些大話蒙人,請先說說好處在哪?楚人為何要流血犧牲,為魯人的理想而戰?
“若是雙方就地停戰彌兵,朝決如何?”熊荊心裡想著要趕絕魯人,腮幫子緊了又緊。
“這……”訊文上太多激烈之詞,熊荊不想辣眼睛。莊無地通讀所有訊文,見熊荊的要求僅僅是‘就地’停戰彌兵,一時不知怎麼答應,這等於說秦國不付任何代價就可以得到和平。
“臣以為羌人……”沉吟了一會,莊無地提起了羌人。
“羌人可予一些蜀地。”熊荊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秦人的隴右郡不動,楚國這邊補償羌人一些蜀地縣邑。他們只是死了一個大豪,並沒有和秦軍全面交戰。
“那趙人如何?”莊無地又問起趙人。
“趙人由寡人親言之。”熊荊道。他想起了靈袂,這個女人的要求並不高。
“那齊人……”莊無地接著又問起了齊人。
“齊人是咎由自取!”不提齊人還好,一提齊人熊荊便火上心頭。
“如此,天下皆譏我楚國也。”莊無地判斷道。“大王,而今我師旅皆備,只等輜重,輜重運完便可攻秦。以秦國今日之狀,我必勝也,何苦與秦國言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