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零肆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六章 旦明,荊楚帝國,貳零肆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月亮一會沒入雲中,一會又從雲中露出那半張臉,這使得雪原上楚軍眼前的道路一會黯淡一會明亮。光線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好幾天沒有下雪,道路凍得結實。十七萬大軍排成長逾十五里的橫陣,各卒行軍的隊形卻是縱隊。走著走著,楚軍、趙軍、魏軍陣線間就拉開了口子。

依照步卒條例,楚軍每分鐘走三十八步,即七十六圭;六尺為步,每步1.35米。每個時辰有九十分鐘,條例規定行軍八十分鐘後休息十分鐘,即每個時辰行軍(如果是平地)行軍4104米,合十點一三三楚裡。

步,是步兵所有戰術行動的基礎,各國之所以量制不同,主要是步兵興起、棄用周制後各國男丁的身高不同。身高不同,是以步長不同。一步六尺為定製,因此身高更高的趙人和秦人相仿,一尺約為23.1厘米,而楚尺只有22.5厘米,相差六毫米。

每步相差只有0.036米,但這是人行走時最舒服的距離。人矮又想步子大,走得會很費力;人高如果步子短,不費力但行軍速度太慢,所以各國的尺各不相同。這也是楚軍身高低於七尺不可入伍的原因,身高太矮走大步費力,難以長距離行軍。

東方每步有定製,西方同樣如此,這應該是冷兵器時代步兵的通例。《兵法簡要》中描述的羅馬新兵,入伍訓練的第一課就是走步伐;菲特烈親自規定,普魯士士兵每步(西方的步相當於東方的圭)走二十八德寸,即0.73米,每分鐘走七十五步;拿破崙時代的《1791年8月1日步兵訓練與機動條令》同樣規定了法軍士兵每步兩法尺和每分鐘七十六步的步頻。

不同軍隊步伐長度不同,步頻也不同。楚軍每分鐘三十八步,趙軍實測——只要是受過訓練計程車卒,他的雙腿就像鐘點一樣習慣以相同的步伐走路,不論是在訓練、還是在戰鬥、還是行軍、休息……,都保持這個步伐和步頻——每分鐘為四十步。

同樣行軍一分鐘,楚軍走51.3米,趙軍卻走55.44米,相差4.14米。兩軍此時並肩前進,走著走著陣列肯定要拉開距離,陣線上的缺口由此而來。這樣的破綻如果被對方抓住,很可能就是致命傷。

這也是舊郢那些受過秦軍訓練計程車卒不能融入楚軍的原因,他們的步伐、步頻和楚軍不一樣,兩者編入一陣,走著走著陣列就散亂。寫詩容易改詩難,又說教拳容易改拳難,一塊已經定型的材料很難改變其用途,一個步伐已經成型的舊郢士卒無法融入楚軍陣列。

此刻楚軍與趙軍、魏軍並肩行向臨淄,楚軍每個時辰休息十分鐘,趙魏兩軍則要多休息六分鐘,不然雙方的距離會越來越大(每個時辰超過三百米)。每次到了休息時間,軍吏騎馬橫貫線搖響鐸鈴,聽到鈴聲士卒開始就地休息,休息完楚軍先行六分鐘,而後趙魏兩軍跟進,距離逐漸拉小平行又是鐸鈴再度響起的時候。

軍是以楚軍的行軍速度推進,五十五里按幕府制定的行軍計劃將費時六個時辰,中間有三刻鐘的吃飯時間。黃昏出發,夜食、定昏、夜半、雞鳴、晨時、朏明,預定朏明前跨淄濟運河,抵達臨淄城北。之後視情況著甲用飯,但更大的可能是吃懷裡的肉乾。

秦軍擊鼓聚將時,楚軍正好在休息熱飯,此時大軍已走了三十里,距離臨淄還剩二十六里。秦軍突然擊鼓聚將,斥騎立即將訊息帶回。司馬尚聞訊就道:“秦人覺也!”

“拋棄甲衣,大奔疾行否?”熊荊立即道,他並沒有傳令,而後看向司馬尚和公孫卯。

楚軍常步每分鐘三十八步,大步每分鐘五十步,大奔每分鐘百步。二十六里的路程以常步要走兩個半時辰,大步近乎兩個時辰,大奔不需一個時辰。此時聯軍是橫陣,熊荊很擔心趙魏兩軍跟不上,跟不上就是破綻。到時候三軍各自為陣,重蹈秦軍在牛首水的覆轍。

“萬不可!”司馬尚聞言立即搖頭。他不但熟悉秦軍,也熟悉齊軍。趙軍伐齊常勝,故而趙將喜歡伐齊。“秦人已覺,齊軍若何?”

熊荊考慮的是楚趙魏三軍的協同,他忘記了楚趙魏三軍還要和二十多萬齊軍協同。

“齊人多詐。”公孫卯插了一句嘴。“秦人既然已覺,彼等成陣緩而我成陣急,我不利也。”

“此時何言利於不利?”司馬尚嘆道,實際上他也不相信齊人,可事到如今,不相信又能如何。有楚軍在,趙魏兩軍還不至於軍覆沒。“我軍當速與齊人相謀,以定何時成陣。齊軍有精銳,然庸卒多也,謀士雖有預畫,恐不及,最多旦明成陣。”

“秦人已覺,若至旦明……”說話間熊荊產生一種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無限花錢系統

兩斤滴龍蝦

在綜漫世界收集庫洛牌

嫋嫋紫鹽

樂傾希gl

別克陸上公務艙

迷失時空

緋之舞

一嫁再嫁,罪妃傾天下

貓的回憶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