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零肆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十六章 阻礙,荊楚帝國,貳零肆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亦可南北皆出。”王翦也不確定趙人的突圍路徑選擇。“或將三十萬大軍一分為二,又或在滏水上架設轉關?”
“城中趙軍十萬,又是舉城突圍,必將拼死以戰。”王敖輕輕的搖頭。他在國尉府看到過有關長平之戰的趙軍突圍的簡牘,秦軍是以命搏命,最後『射』殺了趙括,這才誘降飢餓的趙軍的。現在趙人不飢,在楚軍接應下保護著趙王撤退,秦軍要想全部攔住根本不可能。
“是否能阻趙人,全在騎軍、荊弩。”王翦也說出了自己的判斷。趙軍必然會結成一個偌大的圓陣向漳水西岸移動,只是他一時間難以判斷這個圓陣的大小。幕府中的法算正在計算:假設邯鄲城內有四十萬趙人,他們所結成的圓陣會有多大、十萬趙軍其陣列會有多厚。
“報——!”訊騎遠來,“報大將軍,荊王率軍出大梁來也。”
“荊王率軍……”王翦本就微蹙的眉頭皺的更加緊,這是要裡應外合啊。
邯鄲城是天下都城中最獨特的,其都城(小城)在郭城(大城)之外。這種都城佈置在郭城之外的佈置使得趙人佔了不少便宜。比如,如果都城在郭城之內,秦軍圍住郭城就是了,而今都城在郭城之外,兩城相距五十多步且城角相抵,要圍住邯鄲就需要更多的兵力。
郭城與都城之間,即西北角和東南角還不能用兵,一旦用兵,如果郭城與都城的守軍同時出擊,秦軍就會受到正面和側面的夾擊。這種戰術在上一次邯鄲之戰中屢試不爽,現在秦軍對這兩個方向只是設防,進攻也多是牽制『性』的。
這是守城,現在幾十萬人要從都城與郭城中突圍而出,這種都城、郭城相互分離的結構似乎並不適合從容結陣。即便騶開透『露』了楚軍將有五個師、諸越四個師(不滿編)協助趙人突圍而出,司馬府內的軍議依然沒有達成一致。
都城、郭城相隔五十多步,實際都城與郭城之間滏水流淌而過。是都城出城渡水,從滏水之北行向漳水,還是郭城出城渡水,從滏水之南行向漳水,這不但是戰術問題,還是政治問題。
還有就是陣型,圓陣是最穩固的陣型,四十多萬人的圓陣應該以八百人為直徑(s=πr2),如此圓陣中可站五十萬人;而八百人直徑的圓周長(c=πd),為兩千五百一十三人。
如果直徑減少到七百人,其圓周長即為兩千一百九十九人。每一圈都比外圈減少六人(因為每圈直徑都減少一人,故而每圈長度都減少了圓周率的兩倍6.28,實際為六人)。十萬人列陣,能形成縱深為四十二行的軍陣。
然而這樣緊密的圓陣其中心沒有足夠的空間,不符合大王、貴人的威儀,同時也沒有足夠的空間放置王宮的輜重、寶器、先王神主等一系列貴重物品。王廷最少要有一百步到兩百步的空間,以將王廷和外面的庶民隔開。這樣一來最外圈需要站立三千一百一四名士卒,十萬人列陣,其縱深只有三十二行。
三十二行縱深是否會被秦軍擊破,謀士們不得而知。但他們可以確定的是一旦三十二人縱深的陣列被擊穿,秦軍就能衝入陣中大肆殺戮。因此,凡是男子,包括寺人、工匠乃至學舍的童子都要武裝起來,以增加陣列的縱深;女子,只要能舉起十多趙斤重的長矛長戟,也要武裝起來,同樣為了增加陣列的縱深。
只是這樣仍然不能保證大王、太后以及王廷的安全。城內林立的投石機過於沉重無法移動,因而不能攜帶,但秦軍卻可以在撤退的路線上佈置投石機。圓陣密集,一旦圓陣被投石機投擲的巨大石塊砸中,而後以騎兵衝擊,幾十行縱深圓陣也會無法維持……
如何消除投石機的威脅?如何集結直徑一千人的巨行圓陣?集結之後又如何移動到三、四十多里外的漳水西岸?是否只佈置一個圓陣,還是冒著減少縱深的代價,在圓陣外設定數陣精銳趙軍以求擊破秦軍的投石機?
靈袂遍召群臣問計時,國尉府內的爭論整日徹夜。陣型、圓陣直徑、集結地點、集結順序、行軍路線、行軍日程……都是爭論的重點。主持軍議的大將軍司馬尚無力與趙蔥、韓肅等人爭論,他心裡非常清楚,任何一處犯錯造成軍陣崩潰,對趙國而言都是滅頂之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