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零肆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十九章 宛城,荊楚帝國,貳零肆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熊荊抵達宛城的時候,宛城正在下雪。請百度搜尋三十個楚軍師、十二個新編師,加八萬趙軍的前軍,近三十萬大軍集結在白水東岸,這不免讓他想起了去年夏天。
去年夏天楚軍也是駐紮於此,接受諸國的朝賀後,他率軍攻入關,拔下咸陽。短短一年多過去,十萬楚軍變成了三十多萬了。
“李信何在?”進入軍大幕他的第一句是問李信,他等不及。
“稟大王,李信尚在澧水之北。”莊無地熊荊先到。
“與此前無二,李信全軍在澧水之北等候架橋。”鬥於雉到的莊無地還早。他是左將軍,率領八萬趙軍的司馬尚是右將軍。“河流未封,李信懼我軍相決,不敢冒進。”
“秦人膽怯耳!”司馬尚撫須笑起。他一笑,帳楚趙兩軍也都笑,潘無命道:“臣以為李信必不敢入方城,一入方城,再難亡走,請大王準臣率軍再逐秦人!.”
敵軍不敢與自己決戰,這是很提升士氣的事情。司馬尚之言得到諸將的暢快響應,熊荊也笑了,他道:“我軍集結未完,還不是追逐之時。李信入方城最善,不入方城我軍集結完畢便再逐之。汝水遊若是未封,大軍可直趨函谷關。”
方城也是地理南北的分界線,方城之外是北,方城以內是南。方城東北角的啞口被人稱之為風口。常年大風,夏日也還有冰雹,冬日則多霜凍。每當方城外河流結冰,方城內總要暖十多天乃至半個月。匯入淮水的汝水遊在襄城城南,如果此水不結冰,秦魏交界處清除了淤塞,大軍確實可以一直追到函谷關外。
士氣本高昂,聽聞要將秦軍逐入函谷關,將率們眼睛全都發光,他們隨即高喊起了萬歲,一些人還說要駐軍洛陽。司馬、謀士在一側很尷尬,如果汝水遊可以輸運糧草,大軍是可以把李信趕進函谷關,然而作戰司並未確定楚軍要把李信趕到那裡,更沒有說決定拔下洛陽。
楚軍能不能拔下洛陽涉及到糧草能不能輸運至洛陽,駐守洛陽那是絕不可能的。方城楚軍本來要與商於楚軍、漢楚軍互相配合。秦軍如果大舉從商於攻入楚境,方城守軍要迅速支援商於,方城守軍如果前出駐守洛陽,這很難支援了。驅逐李信的四十萬秦軍,更多的可能是一次進攻『性』的追擊,事後大軍還要返回宛城。
大王一句話讓幕府內興高采烈,司馬、謀士不敢說話,他們沒有表示贊同,也沒有顯『露』出反對。好在熊荊沒有忘記楚軍的作戰意圖:“本次逐李信入函谷關即可,王翦欲攻齊國,不可使其得逞。”
“大王,齊人不救也罷。”提起齊國諸將便是鄙夷。從齊國回來全軍下都在痛罵齊人,要知道以前喝多了酒水,第一個罵的可是秦國。
“寡人已言不救齊便不救齊。”熊荊很嚴肅說道。“寡人只憂心秦人於齊國擊我。不救齊,但要擊秦,拒秦人於穆陵關外。你等難道願意秦人在穆陵關關外?”
熊荊問得諸將無言以對。大家都不喜歡齊國,可不管喜歡與否,現實是齊國一亡,東線不安寧了。好不容易舉起的三十大軍,估計有十萬要去防守東線。而齊國未亡,穆陵關幾乎可以不守。
“今冬淮水不封,擊秦之事另議。”熊荊道。“李信此時正在方城之外,我軍當鎮靜以待,集結兵力。李信入方城,最善,若李信不入方城,逐之。”
“臣敬受命!”大帳裡一片喊聲。
召集將率入幕府只是同胞戰略意圖,尤其是要告之全軍除了驅逐李信,還有做好前往東線擊秦的準備。救齊、擊秦,本質是一樣的,但不這麼說士卒無法動員。最少從名稱,救齊是去救人,是利他;擊秦呢,完全與齊人無關,這是楚國自己拒敵於國外之外,是利己。
當然,軍士卒並不咬嚼字,大王說救齊救齊,擊秦擊秦,管他利他還是利己,打是了,反正秦軍也是人多,根本不經打。
將率都退下了,只有左將軍鬥於雉、右將軍司馬尚,還有東野固以及司馬、謀士在場。這時候熊荊才問道:“王翦若何?已出濮陽?”
“然。王翦已出濮陽。”王翦出濮陽是前天的訊息,淖信很懷疑王翦和李信有計劃的同步,李信渡泜水、王翦出濮陽,細究時間是在同一天。
“臣以為秦人是以李信為餌,誘我大軍在此,而王翦則速攻平陰,以求破城。”東野固最關心齊國安危,他的判斷和淖信一樣。
“平陰乃堅城,王翦即便破平陰,無有輜重,也不可破臨淄。”司馬尚道。“而今大河為冰封,秦軍所徵之僕牛皆在趙地。”
“這……”王翦動作確實讓人看不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