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零肆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四章 求和,荊楚帝國,貳零肆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因為商法,秦國勝於六國的地方就在動員制度和糧食生產上,然而秦國也有缺糧的時候。從熊荊即位的秦王政十年起(前237),秦軍的大規模戰事僅僅中斷兩年。

一年是秦王政十二年(前235),此前楚軍攻下了敖倉,國中再無糧秣之憂,而秦國大旱,‘自六月不雨,至於八月’,這一年秦國罷兵;另一年是秦王政十六年(前231),這一年李牧再敗秦軍,三國欲發兵救趙,秦軍不得不退守井陘塞內,暫緩攻勢。

伐楚、滅趙、伐齊,每一次是都是舉國而戰,因為楚軍舟師的緣故,輸運不能透過水路只能從耗費數倍的陸路,從十年前到現在,秦國的潛力挖掘到了極限。同時秦嶺以南的縣邑皆被楚國奪走,咸陽太倉粟米則在楚軍攻入時焚燬,攻佔得到的城邑,不是滿目瘡痍就是化外之地。

去年糧食已處於極限,今年糧食難以為繼。再打下去,今年大部分粟米被徵用後,大部分百姓會凍死在這個冬天。明年如果沒有人耕種,軍隊會跟著崩潰,秦國也會隨之亡國。

正朝上,趙政非常惱怒,然而王綰說的全是實情,他只能忍著怒火,把這個問題甩向衛繚。一統天下的戰略是衛繚制定的,是他主張採取智鬥而非力斗的計策,用迂迴的方式先吞滅趙齊等國,最後再憑全天下的糧秣甲士消耗最難對付的楚國。楚國這樣的國家是經不起長期消耗的,楚式軍制下的南郡士卒被秦軍騎兵一衝散就是明證。

這麼多年來趙政已經很清楚,所謂的智鬥而非力鬥,實際就是任由楚軍攻伐自己而把兵鋒指向楚國以外的地方,靠掠奪他國彌補本國在楚軍攻伐下的損失。道理是無懈可擊的,但掠奪並不能馬上彌補,舊力已去、新力未生的秦國正處於最虛弱的狀態。

趙政問話的時候,又把衛繚當初制定的戰略想了一遍,在衛繚回答前他有些艱難的開口:“以理,當與荊人言和,如此……”

“不可不可,萬萬不可!”衛繚知道趙政的意思,連忙出言進諫。“我若求和,荊王定要秦軍退出齊、國、韓三國,我若不退,如何和之?且荊王即位不過十年,荊國便有荊弩、鉅鐵、戰舟、巫器等物,會盟之後,荊國又會有何物?”

“荊國又會有何物?”趙政反問衛繚。

“臣亦不知荊國會有何物。”衛繚無奈。“荊國之制,與我大秦不同也。我大秦能出何物,少府、計府皆可度算,此秦律之由也;荊國之下能出何物,連荊王亦不能知,臣又如何知曉?”

秦國制度是對現成事物的細緻管理,它很難產生出新事物,因為這不在秦律允許範圍之內,創新常常被視作是浪費;楚國即便對現成事物也疏於管理,母牛一年生幾頭小牛根本就無所謂,這是你自己的母牛,生不生小牛與官府無關。

換而言之,秦制只能管理過去,楚制利於產生未來。而未來是不可預測的,衛繚又怎麼知道荊國明年、後年會出現什麼攻戰器具?現在的他,只知道楚國武器層出不窮、楚軍戰術日新月異,如果他早知道這一點,必然不會採取迂迴戰術,當年犧牲半個秦國也要先滅亡楚國。

後悔只是一瞬,衛繚再道:“臣以為若能在散關一戰而勝,我軍再得巴蜀,糧秣無憂也。”

“一戰而勝?!”趙政不敢相信的看著他,怒容慢慢變成笑容,然後搖頭,使勁搖頭。“便靠那些無左趾的廢卒?”

“然也!”衛繚點頭,徵召那些廢卒是他的主意,他們吃得也是菽麥而非粟米。

“呵!”趙政手奮力舉了起來,但最終沒有拍在几案上。“若是敗了,又如何?”

“臣以死謝罪!”衛繚跪下大拜。

“你死與不死與大秦無涉,寡人只問,此戰若敗,大秦如何?”趙政冷著臉,話是從他心底說出來的,帶著平常沒有的冷酷。

“此戰不勝,大秦亡矣。”衛繚毫無動容,他知道自己效命的君主是一個很現實的人。

“若是求和,大秦亦亡?”趙政繼續道。

“然也。”衛繚重重點頭,“絕不可予荊人喘息之機,不然……”

“戰若不勝,亡,然亡在今年;求和亦亡,卻亡在明年後年……”說話的趙政忽然想到了一個人,他本想說秦國也許不會亡,但他沒說出來。

“若戰,勝之大秦可一天下;求和,大秦雖或不亡,然永不可一天下。”衛繚把趙政沒有說出來的意思說了出來,並告之他這樣做的後果。

“臣聞荊王不想一天下,此誤也!春秋禮崩樂壞,戰國殺人盈城,時至今日,天下必一於一國,此天命之所歸,非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方舟/男博]虛舟

桃李酒

豪門隱婚:惹上腹黑男神

沈勁風

看不見的存在

做男人挺好的

抓個校草做手機寵物

長安如晝

本宮身邊趣多多

leidewen

極道狂龍

不言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