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零肆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五章 遺產,荊楚帝國,貳零肆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為了研究神秘的宙斯粉末,托勒密三世許下了一千塔蘭特銀的獎勵。學士們一點兒也不在乎這筆巨大的獎賞,但鍊金術士幾乎全瘋了,他們日以繼夜的研究粉末,希望能找到認知它、仿製它的方法。
作為最傑出的鍊金術士之一,瑪麗亞並不甘於後人,從第一天分離硫磺和木炭,溶液降溫結出晶體,她就猜到了這應該是某一種鹽。果然不出所料,這確實是鹽,這種鹽並不少見,只是鹽的種類太多,需要花時間甄別而已。
火藥是中國的發明,但有些西方人卻宣稱火藥不是獨立起源,拜占庭所使用的希臘火中就含有硝石,雙方的爭論在所難免。實際上對希臘火的研究中並未找到含有硝石的記錄,同時,中方歷史學家也沒有在拜占庭的拉丁文文獻和阿拉伯的阿拉伯文文獻中找到硝石記錄,甚至連古羅馬人、古希臘人的文字中也沒有記錄硝石——
拉丁文中的‘Nitrum’來自希臘文‘νιτρων’,希臘文‘νιτρων’又來自希伯來文‘neter’,本意是蘇打(soda)即碳酸鈉。希伯來文‘neter’,最初應該來自埃及詞‘netjeri’,古埃及人用蘇打水洗衣服。羅馬歷史學家普林尼所謂的‘……促進無數植物如蘿蔔生長的有效肥料’並不一定是硝石。希臘火含有硝石顯然是韓國式的臆淫,這是完全沒有證據的東西。
但是,拉丁文、阿拉伯文、古希臘文中沒有記錄硝石,那比古希臘文更早的古埃及象形文字,比埃及象形文字更早的楔形文字中也沒有硝石的記錄?
鍊金術起源於公元前三世紀,發展幾百年之後在公元292年被羅馬皇帝戴克裡先廢止,和鍊金術有關的書籍資料全部焚燬。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羅馬,476年西羅馬滅亡,包括鍊金術在內的科學著作在西方絕跡;東羅馬帝國雖然繼承了若干科學遺產和傳統,但因為宗教迫害,許多科學家逃往東方,米索不達米亞平原和波斯有了若干學術中心。
七世紀***教興起,此時阿拉伯人才開始征服西亞地區。阿拉伯人最開始並不重視科學,阿穆爾·伊本·阿斯率領的軍隊佔領亞歷山大里亞後,下令除古蘭經之外的書籍無需儲存,於是亞歷山大圖書館的書籍在四千多座公共澡堂裡作為燃料,燒了六個月之久。
直到後來,哈里發效法古代統治者開始鼓勵發展科學,鍊金術才得以重生,這已經是公元八世紀了。九世紀整整一個世紀過去,到十世紀阿拉伯科學才在巴格達盛極一時。十一世紀透過十字軍東征,野蠻無知的歐洲正式接觸阿拉伯科學,十一、十二世紀,大量的阿拉伯著作翻譯成歐洲文字,科學和科學傳統得以重新傳入歐洲。
作為蠻族的阿拉伯和歐洲,文字上沒有記錄硝石完全正常;希臘火發明於公元688年,這時候亞歷山大圖書館書籍燒出的灰灑到田野裡,種出來的樹都可以做房梁了,希臘火當然不可能含有硝石。
然而翻過這段野蠻歷史,時間往前推兩千年甚至三千年,公元前30世紀,蘇美爾人的碑文裡便記載了硝石(硝酸鉀)[注25],並神奇的發現了提純硝酸鉀的化學方法[注26];公元前20世紀,烏爾第三王朝時的藥典記錄了硝酸鉀,同時也記錄了對硝酸鉀進行提純的過程[注27];
此後阿德卡人也常常提純硝酸鉀,將其分成白色的、黑色的、雄性的、雌性的、洗滌過的、未被清洗過的等等[注28],並用它製作‘銅-鉛’玻璃以及‘阿卡德銅’[注29];再後來的亞述人,《醫生案頭參考》中,羅列了大約一百二十種礦物,其中最普通的礦物藥劑就有硝酸鉀,它作為一種已知的止血凝血劑使用[注30];
在埃及,為了儲存屍體不腐,死後切除完內臟,屍體需要在硝石(硝酸鉀或硝酸鈉)溶液中浸泡七十天[注31]。雖然硝石在古代記錄中很容易與Nitrum碳酸鈉混淆,但碳酸鈉並沒有防腐能力,反倒是硝酸鉀用於肉類很容易產生亞硝酸鉀,亞硝酸鉀有毒,用於防腐卻有奇效,著名的斯帕姆午餐肉便加有少量的亞硝酸鹽。
概而言之,硝石存在西亞以及東地中海地區,被人們、尤其是被鍊金術士所熟知,但它只存在於公元前30世紀到羅馬帝國以前的西亞以及東地中海地區。科技的退化在蠻族入侵背景下並不少見,西方再一次知道硝石是因為遙遠的東方,這就是阿拉伯人稱硝石為‘中國雪’的由來。
這可能也是哈桑·拉馬·納吉姆丁·阿赫達布在《馬術與戰爭策略大全》‘第一次’明文詳細記錄硝石化學提純方法的原因。四千多年前的蘇美爾人記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