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零肆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十一章 愚計,荊楚帝國,貳零肆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時間慢的好像過了數年,董易終於把話說完,然後整個曲臺宮一片寂靜。群臣低首,等著趙政大怒,然而他們等了許久也不見王席上有什麼聲音。身為右丞相的王綰忍不住抬頭,只見趙政攥著雙拳壓在矮几上,一陣一陣的咬牙。
趙政年過三十,即位十九年之久,他再也沒有以往的天真,儼然是一個理性務實的君王。加冠前由呂不韋料理政務,加冠後還有熊啟那根柺杖,熊啟死後,便再也沒有別人了。
相邦、丞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相邦是委之以國,相權在管轄範圍要大於君權;而丞相僅僅是相邦的副手,雖然仍是履行相權,畢竟沒有委之以國,不能和君權相爭。
呂不韋之後秦國再無相邦,熊啟之後丞相這個半個相邦也沒有了,空剩下王綰一身清名。王綰之後上來的是李斯,李斯代表相勸對君權的完全投降,皇帝說什麼就是什麼。
延及西漢,蕭何統管後方,相權才再度崛起,劉邦對此很不放心卻沒辦法改變,於是任命張蒼為計相,常駐相府(漢避諱,曰相國)監督稽核相府財政。計相是相府的官職,張蒼個人忠於劉邦,換一個人任計相這種監督即刻化為泡影,於是劉邦再任命張蒼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和相邦、太尉同屬三公,對百官有監察之權,這樣才把制衡關係確定。
然而這樣安排依舊存在破綻。御史大夫是什麼?御史大夫就是每日跟在熊荊屁股後面的左右史官,他們記錄言行還差不多,要他們稽查相邦府的賬目,那可要暈倒了。張蒼是因為久習算數,這才能擔任計相。換一個人任御史大夫兼任相邦府計相,一樣不能監督。
怎麼辦?既然監督不了,那就釜底抽薪。漢景帝時,改治粟內吏為大農令,再以大農令為少內官員。治粟內吏等於後世的財政部長,總管國家財政,也就是國家的錢袋子,簡稱大內,與少府的少內相對。因襲秦制之下,相權不好監督,那就拿走相府的錢袋子,等同後世94稅改。沒錢,相府又不能搞房地產賣地,於是事事皆受制於君權。
漢武帝時,不再玩這套把戲了,第一功臣不再任相邦,第二相邦之下新設司直,司直不僅僅是御史兼計相監督財政,而是直接監督相邦的作為,比秩高於相府長吏,僅在相邦之下。再後來,連相府都沒了,尚書取而代之。尚書是什麼?尚書不過是曲臺宮明堂幾個管理文書的書吏,他們本就是少府官吏。
制度上,君權一直在擴張,直到相權完全消失,但有些君王能夠跨越制度,獨掌全權,趙政就是這種情況。兩年以來,藉著熊啟通荊一案,趙政大刀闊斧,楚系勢力被他清理的一乾二淨,再也不能在秦國政壇翻身。
而後他就發現一個問題:楚系管理清理完後,填補進去的官吏未必比楚系官吏更好。楚系官吏在大王之外還有一個約束,來自熊啟個人的約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入得了楚系外戚的眼,當年穰侯看不起範睢不是沒有道理。
依秦律,官吏有罪,推薦的人也有罪。楚系要在秦國政壇長青不倒,推薦官吏雖不至於個個都是白起、王翦,也不能是範睢、鄭安平。楚系官吏下去了,新任命的沒有派系的官吏毫無節制,什麼金都敢拿,什麼錢都敢貪。
對呂不韋,趙政有辦法;對楚系外戚,趙政也有辦法。但蝗蟲一樣貪婪的官吏,趙政沒有絲毫辦法。秦國本就是靠無數官吏支撐的,包括右丞相王綰,趙政想換就換,但他無法捨棄整個官僚組織。官僚組織沒有了,秦國也就沒有了。
關東四國將鑄錢之權交由子錢家,他還大為高興,但治粟內吏董易卻指出了即將發生事情:秦國的貪官汙吏必會搶購子錢家發行的債券,造成秦國金銀短少。
官吏貪錢已成慣例,戰事為要下,趙政還能稍作剋制。官吏將貪汙來的金銀錢貨運出秦國,購買敵國債券,這種通敵行為趙政就無法剋制了。
“大王,臣以為此乃杞人憂天。”打消幾次念頭後,少府卿郎晟還是開口說話。董易是大內,他是少內。大內少內,統管整個秦國的錢糧物資田畝。
“少府卿既以為此乃杞人憂天,購馬由少府出金可乎?”董易把事情挑明是有原因的。秦半兩不是硬通貨,金銀才是硬通貨。前年大內少內的黃金悉數被搶,產金的漢水巴蜀丟失,絲絹的價格又被楚國打壓,硬通貨在秦國是越來越少。
戰事愈烈,丟失、戰損的馬匹越來越多,他本想將官吏手上的金銀設法換出來,在今年秋天購入更多戰馬,不想楚國的動作更快,下月就要發行四國新債,到時候官吏手上的金銀會被四國債券全部吸走。
“大臣,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