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零肆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十八章 陣戰,荊楚帝國,貳零肆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宋意身為稷下學宮的博士,朝中訊息素來靈通,不過他再怎麼也想不到,此時郢師已在臨淄東北三十多里處紮營。
勞師遠征兩千五百里,並且全軍安然抵達齊國都城三十多里外,這樣的壯舉讓每一名士卒都倍感振奮。但各師的官長到現在為止都沒有傳達作戰命令,更沒有宣佈明日列陣的具體安排,這點讓各卒的軍官不免有些心焦,這等於是說大王與諸位將軍仍未確定明日該如何作戰。
作戰、尤其是排兵列陣是件極為講究的事情,這不但要獲得地利,還要得到天時。得到天時地利的同時又不能被天時地利所拘束,不然就會被敵人所乘。不要被敵人所乘,反而要針對敵人弱點佈陣,這實在是一件讓人頭疼的事情。
各卒軍官都上過軍校,雖然還沒有畢業,可影響作戰的各個因素、尤其是陣法全都學過。郢師不及三萬,再減去騎兵、減去炮兵、減去工兵、輜重、通訊、衛勤、幕府等等,真正參加作戰的卒只有七十二個包含八個近衛卒,人數還不到兩萬。臨淄是齊國都城,再怎麼也有十萬大軍,兵力相差如此懸殊,議戰自然要如此之久。
基層軍官抱著寬容的心情等待最終的作戰命令,卒翼戰舟上關於奇襲還是陣戰的爭議仍未結束。奇襲講究時機和運氣,並非想奇襲就能一定奇襲成功陣戰同樣有講究,齊軍固守堅城,大可以不戰。即便戰,二十多萬齊軍對陣不及三萬人的郢師,郢師取勝的希望極為渺茫。
試想一想:二十萬人展開哪怕是四十人的縱深,陣寬也有五千米而郢師只有七十二個卒,哪怕縱深僅僅十人,也只有一千六百二十米。這樣的差距,齊軍大可以從一開始就將郢師團團包圍,使全軍陷入苦戰。
推演證明陣戰毫無勝利的希望,非奇襲無以奪城。面對這樣的結果,堅持取得堂堂正正勝利的閽秋也陷入了沉默,唯有熊荊含笑不語。他冷靜地想了一會,遂推倒此前的結果,重新在籌盤上排兵列陣,這一次,郢師陣列的寬度竟然達到了驚人的五千米。
“這”看著籌盤上單薄的郢師陣列,養虺也好,鄧遂也好,閽秋也好,個個都長大了嘴。
“大王豈能如此?”養虺指著郢師單薄的陣線,假如這個軍陣不是熊荊排的,他幾乎要大罵。
“為何不能如此?”熊荊避重就輕:“弓手射完箭亦可列陣,工兵、輜重、輸運”
除了炮兵、衛勤、通訊、幕府這些寶貴的技術兵種、真正的非戰鬥人員,包括輸運的力夫熊荊也都派上去了。但養虺的驚訝不在於此,他再一次指著籌盤,有些激動地道:“我軍縱深僅有五行,一旦齊人擊破軍陣,我軍必敗。”
“縱深五行如何?”熊荊反問。“矛陣堅固,不求擊破敵陣,五行足以。當年郢都之戰,蔡豹即以五行大破叛軍。”
軍陣的縱深到底多少行為好,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話題。春秋時代軍陣縱深也就是五行,但魏武卒用事實證明縱深五行根本不夠,之後各國皆選練精卒,使得彼此的戰陣越來越厚。現在各國面對秦國的持鈹銳士,陣列往往加厚到四十行,標準的縱深是十五行。
不過這些都是皮甲銅兵時代的軍陣縱深,身著鉅甲的郢師面對手持銅兵的齊人不求進攻縱深五行足以。至於面對五萬身著拒絕、手持鉅刃的齊軍精銳,五行的縱深確實很不保險。齊軍如果採取大盾推搡前進,郢師軍陣必潰,但熊荊相信他們不可能使用大盾。
“五行僅能為守,敢問大王何以為勝?”鄧遂知道當年蔡豹以五行陣列大破叛軍,他只是有些擔心齊軍那五萬鉅甲精銳。
“何以為勝?”熊荊目光最後落到媯景身上,朗聲答道:“以騎兵為勝。”
帶來四千餘匹馬,雖有減員,但騎兵減員並不多。熊荊相信臨淄城內並沒有多少騎兵,按照齊國的軍制,齊軍機動力量還是以戰車為主,騎兵只是輔助。
“騎兵為勝?”一時間諸人的目光全部盯在媯景身上,裡面有羨慕、有期盼,更有不解。
“我軍騎兵尚有三千四百,其中五百騎是重騎,其餘皆輕騎。”熊荊道。“陳郢之戰,秦軍伐交時擺出一個偌大的橫陣,矛卒擊破秦軍陣列後,騎兵輕取辛勝首級”
“大王,然若齊將並不出城,而是在城上指揮,若何?”西城第三師申不害問道。他覺得拿守城的例子來比攻城,這不恰當。
“那便是莒城之戰。”熊荊只好換了一個戰例。“騎兵猛擊敵陣之背,敵陣陣破必然大潰。”
“莒城之戰正是與齊軍陣戰”申不害話到一半又忍下了,他覺得同一種戰術最好不能用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