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零肆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章 不可用,荊楚帝國,貳零肆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曲臺宮很久沒有笑聲了,可就在這幾天,秦王趙政每天都是笑吟吟的,大臣們不知發生了何事,但大王高興總是一件喜事,唯有昌平君熊啟對此暗暗留意,瞭解趙政的他知道這絕不是後宮的出了什麼喜事,必然是秦國對六國獲得什麼勝利。
他的判斷完全正確,半個多月後,一隊舟楫從渭水抵達咸陽。舟楫上裝有兩萬多套楚制鉅甲、兩萬多支鉅鐵矛頭、以及兩萬多把鉅鐵短劍。
楚軍甲士一開始使用五尺長的鉅鐵寶刀,對於個人來說五尺寶刀當然威猛,但在軍陣中,五尺長的寶刀不便施展,一不小心很容易傷到自己人,因此三年戰爭後甲士的寶刀全部改為兩尺五寸(楚尺,56.25厘米)長的短劍,只有譽士保留了五尺寶刀。
當然譽士也可以和其他貴族卿士一樣,佩四尺八六長劍(103.5厘米),諸敖的劍可以長兩寸,為四尺八寸,熊荊的劍則是標準的五尺,長112.5厘米。
理想情況下,甲士還會配一面重量在五公斤以內的鉅鐵包木盾牌。但這是理想情況,全身披甲、手持夷矛、頸掛盾牌、腰懸短劍,甲士全身裝備加起來已有三十多公斤,一般人很難揹負如此重量作戰。只是作戰司以及一些將軍固執的認為,必須給甲士配備盾牌,因為長矛折斷後矛卒可以變成劍盾卒。
不需要縱隊行進的矛卒最多一年可成,這其中百分之八十的訓練不是夷矛,而是佇列,但能使用劍盾的劍盾卒,即便三年也沒辦法練成。和步弓手一樣,這需要從小訓練。
武器是軍事作戰思想的延伸,但有的時候武器也能反過來決定作戰思想。咸陽少府武庫,看到碼放整齊的兩萬多套兵甲,衛繚並沒有什麼喜色,他並不瞭解楚國的戰術思想和軍事體制,只是取出其中一支鉅矛看了看,有些感慨的道:“荊國冶鐵之術又精進了。”
趙政與他一起入庫察看繳獲得來的兩萬多套兵甲,他不懂戰術更不懂冶煉,見衛繚這樣感慨於是好奇的問道:“哦。衛卿何以言荊國冶鐵之術又有精進?”
“數年前荊國之鉅矛,其表或有細密汗粒,而今無有也。”衛繚確實是個仔細的人,當庫吏找到以前繳獲的楚軍鉅鐵矛頭奉上時,確能見到細密的汗粒。
“此何故?”趙政對冶鐵的關注是持續的,每每沐浴胯腿上的傷疤都提醒他鉅鐵的威力。
“臣不知也。”衛繚搖頭。他說的這種現象實際就是轉爐脫氧。
造府以硫磷含量最低的磁鐵礦鍊鋼,自然不存在脫硫、脫磷問題,可轉爐吹煉很多時候氧是過量的,所以要脫氧。不脫氧的結果就是煉成沸騰鋼,沸騰鋼仍然是鋼,最怕連沸騰鋼都不是,煉成沸騰渣。脫氧問題一直困擾著造府的轉爐生產,好在歷史上的轉爐鍊鋼本就存在各種波折(脫氧、以及硫磷含量高無法成鋼),最後的解決辦法是在冶煉中加入鏡鐵。
鏡鐵實際是含錳的鐵礦,有一句話叫做無錳不成鋼,轉爐吹煉正是要用鐵礦石中的錳脫氧。熊荊好歹記得鏡鐵的鏡怎麼寫,鏡的意思就是鐵礦石斷面有鏡子那樣的光輝。鏡鐵不難找,只是鏡鐵不僅僅含錳,也含有硫、含有磷。如果硫磷含量過高,仍然煉不出鋼,於是造府又是一通窮舉,最終找到可用的鏡鐵。
衛繚所看到的,僅僅是鉅矛表面的一個細微變化,這種變法確實是楚國冶鐵技術的重大進步。不過趙政顯然不像他一樣關注這種的變化,他看著武庫內的兵甲雙手虛捧而起,大笑道:“今日之後,我大秦亦有鉅鐵之軍了。”
“臣恭賀我王!”趙高見機連忙相賀,一點都不含糊,倒是衛僚不動聲色,毫無高興之意。
“我得荊人鉅甲兩萬餘,衛卿為何不悅?”趙政看著衛繚,語氣中有些責怪。
“大王請看。”衛繚抽出一把短劍,刃身靠近劍格的地方有一條細細的銘文。
銘文實在細小,趙政對著光才把上面的字讀了出來:“大王破臨淄之歲刑夷之月,壽郢,工師良造。甲士劍,零一四九五四四……”|
大王破臨淄之歲是前年的事情,即秦王政十四年,刑夷是楚月,為秦十二月。這把劍是秦王政十四年十二月一個叫良的工師鑄造的,劍的編號是零一四九五四四。
趙政當然知道編號的意思,這是為了追查武器去向,有這個編號,這把劍落到誰的手上都能查到其最初的來源。明白此點,他不信邪的又抽出兩把短劍,上面也都有編號,分別是零一四九五四五、零一四九五四六。再看鉅甲,不說鉅甲、就連脛甲上也有編號。
他終於明白衛繚的意思了,出售給胡商的兵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