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零肆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四章 交錯,荊楚帝國,貳零肆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楚軍西進、宛城饗宴,身為秦使的熊啟在抵達後的當日就往咸陽派出了使者。從宛城到武關六百里,六百里的路程晝夜疾馳,兩日時間使者就到了武關城下。
武關乃關中四塞之一,就在丹水以北的山澗內。關城北倚巖崖,南臨絕澗。雖不如崤函谷險峻,卻也是非易攻之地,尤以關前的四道嶺最為崎嶇。百二秦關之謂,說的正是四道嶺這段只容一騎透過,守軍能夠以二敵百。
著名的關塞都不僅是一個關塞那麼簡單,除了依仗天險,更是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武關雖在丹水以北三十多里,但丹水上有荊紫、竹林二關,武關河由北至南注入兩關之間,河上又有一道關卡:白陽關;在武關東面八十里,距白羽城一百四十里的地方又有一座富水關。
若是不從丹水北上,而是從臨品順漢水北上至絞國的錫穴(今白河縣),再從甲水(今金錢河)溯水而上,經灃邑(今山陽縣),就可以直插武關後方一百八十里的上洛(今商洛)了。
這條實際上是武關道的支路上津道。此路先秦便已存在,只是唐時因為安史之亂,為了開闢新路所以大修,因為路經上津縣,故名上津道。然而甲水上也有漫川關,且此道崎嶇路遠,即便唐時經過大修,一旦武關道重新恢復通行,商旅迅速轉回了武關道。
繞,繞不過;拔,二可敵百。戰略之重,‘道南陽而東方動,入藍田而關右危’。率領三萬中尉之軍,兩萬衛尉之軍的趙亥就駐守在這裡。熊啟派遣使者入關,他迅速將使者攔下,詢問議和的結果。
“稟將軍,主君令我攜書信於大王,未告議和如何。”使者有些木訥,裝書信的匣子就捧在胸前。趙亥很想奪過來一看,可想到這是給大王的書信,他猶豫了幾次還是放棄。
“那荊王如何?丞相謁見否?”趙亥再問。
“見矣。”使者連連點頭,“主君剛至,荊王便召主君謁見,後又設宴以饗。”
“哦?”關令府內並非趙亥一人,當日一箭射傷荊軻的郎中令齊褐也在。齊褐與趙亥對視一眼,道:“荊王可知大秦欲割兩郡之地於荊?”
“知也。”使者並不想在武關耽擱太久,他道:“主君方至,荊王便召之。聽聞外舅羋仞也至,又召羋良人與其一會。席間。知我大秦欲割兩郡之地,先是不信,後待主君令人奉上兩郡簡策地圖,方難掩悅色,荊人將率亦是如此。似說荊人每下一地,皆要授土封閭。”
使者盡數說起在宛城所見,只想早點離開,他說完這些,趙亥又問道:“荊人士卒若何?舟楫重車若何?”
“稟將軍,小人如何知曉軍旅之事。”使者訕笑。見趙亥還是板著臉,只好道:“宛城內外盡是荊人軍幕,士卒聽聞前軍得益,俱思一戰。其人每日皆追問軍吏,曰:‘秦人今日至何處?秦人今日至何處?’”
使者說的都是自己在宛城看見的、聽到的,這是宛城常態。不過他也擔心自己所見為假,又道:“小人所見如此,然亦或荊人偽之,還請將軍……”
“你可曾見荊人雷鳴之器?”一個新的聲音。聽聞使者是從宛城返回,亞里士多德四世和毋忌立即趕來。
使者是熊啟舍人,一見白狄大人又是俯首揖禮,道:“曾見一二。”
為了讓拖曳火炮的挽馬有個馬廄避雨,炮兵營地就設在城內。楚軍少年炮手是一邊作戰一邊訓練,因此城內城外都能聽到炮聲,也能看到一堆大炮拖進來拖出去。使者到達的當日,顯然看到了火炮,也聽到了炮聲。
“可否詳說一二。”毋忌心中一喜,也對使者揖禮。
“雷鳴之旗,發是必有雷聲,不發時六馬挽之,便如、便如一段丈餘之樑柱。”使者並沒有親眼目睹火炮發射,只是聽聞了炮聲,但火炮還是見過的。“其載於四輪馬車之上,招搖過市。每每此時,荊人士卒便在路旁縱觀,神色各異。”
“丈餘之樑柱?”毋忌將使者的話翻譯。對火炮的描述早就見於國尉府的簡牘中,汧水之戰雖然天色昏暗,但章邯、趙勇等人都有陸離鏡,看的很仔細。
使者很快下堂趕赴咸陽。趙亥、齊褐等人等人喜色,以使者的描述,最少短時間內楚軍無攻拔武關的想法,他們要面對的是從共邑救援南郡的數十萬秦軍;毋忌和亞里士多德四世仍然一無所獲。他們不但未看到雷鳴之器發射時的樣子,也不知道擲彈裡的黑色顆粒到底是什麼。
正當兩人商議要不要以使者的身份進入楚軍控制的宛城,目睹楚秦兩軍即將到來的決戰時,快馬從武關東面急急奔來。這是秦軍的斥騎,他沒有高聲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