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零肆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七章 會議,荊楚帝國,貳零肆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軍前鋒已拔下平阿,城內庶民泰半不願離城,臣亦無奈。”成介道。“離魏境最北之陽夏,庶民急急避向濊水一側,今無恙也。不避至諸水亦可避入荒野,也是無恙。唯不願離城者,一旦城池被拔,悉數盡死。”
“彼等為何不願離城?”熊荊焦躁道,疏散計劃很早就定下了。
“宋地之民不信譽士,多信墨者。”成介說出的原委。
“墨者?”宋地的墨者與魯地的儒者一樣,並非葛衣草履、腰懸銅劍的墨家子弟,而是信仰墨學計程車人豪強。“那些墨者為何不勸庶民離城?”
“非墨者不勸庶民離城,而是縣吏亡後,縣治大亂,加之庶民畏懼譽士,故不願離城。墨者對譽士也是不信,彼等不走,庶民也就不走。”成介繼續道。
宋地雖處南方,然戴氏代宋後,郡縣化程度不比魏國低,一旦去除官吏,譽士又未來得及就封,縣治就難以維持了。不過成介還漏了一點沒說,那就是宋人的愚。譽士本就是被宋人視為殘暴之徒,秦軍來是死,跟殘暴之徒避走估計也是死,與其如此,還不如據城而戰。
“竟是如此!”熊荊聞言長嘆。
“大王,”宋玉清咳了一下,“戰事還是稍後再議,而今當議新政。”
“然。”熊荊不得不點頭。宋地損失再大,也不過是一地、一時的損失,比戰爭更重要的是楚國的政制要穩定下來。他凝神問道:“上次商議之七敖治事,諸卿以為如何?”
“臣等無異議。”子莫帶頭說道,這就是他提出來的。
“臣以為不然。”成介臉色發沉。“如此,便似一人有七個頭顱,豈能處置政務?”
“一年用一個頭顱有何不可?”子莫反駁。“且我楚國只有大王一個頭顱,何來七個頭顱?推選出的治事七敖不過是楚國之四肢耳。”
“臣以為七敖過多。”項鵲不同意子莫的觀點。兄長項燕率軍連勝秦軍,他在政治上的聲望也越來越高。“最多五敖,如此每人各掌權一年,五年後再行推選。”
“君若如此,將越人置於何處?”昭黍問道。“七敖之中,越人之敖少者兩人、多者三人,若只有五敖,越人五佔其二,如何妥當?”
昭黍一句話把項鵲問住了。南方越人大概有一百萬出頭,要把他們聯合進來,就必須給他們一些位置,七名推選出來治事的敖最少要給他們兩人。正朝就是此前外朝的縮小,除了佔少數的巫覡、貴族要給他們一定的位置外,國人實則是氏族長和譽士長,按照一部落最少一人的原則,也要給五十多個位置。
外朝很可能繼續存在,但外朝之人不能是貴族、譽士,只能是有產的庶民甲士,規模暫定在一卒一人。很多部落人少拿不出一個師,但出一個三百一十人的卒還是有的。
“越乃蠻夷,甲士不及我,丁口也不及我,不給彼等又能如何?”沈尹義不屑,他與熊荊不同,並不將越人看的很重。
“你這是何意?”熊荊聞言不悅。他覺得敖制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向拼圖一樣快速合併蠻夷氏族。合進來自然要給人家權利,但合與不合選擇權在己。
“我軍再勝秦軍,若下大梁,秦人日後無以攻我。臣以為大王對越人太過看重。”沈尹義道。
“大王雲,勝敗乃兵家常事,他日若是我軍敗了,不退入越地又能退往何處?”淖狡道。
“即便有那一日,亦當退入齊國。”沈尹義道。他此前提了一個想法是與齊國合併。
“齊國地處海濱,有何縱深?”淖狡再問。
“咳咳。”宋玉和觀曳幾乎同時咳嗽,表示商議已經離題。
“成卿以為七人如何?”熊荊適時插言,問向成介。
“若慮及越人,當可七人。然則,”成介道,“越人不熟我楚國,如何治事?”
“各氏族、各縣邑已行承包,稅賦也是各氏族、各縣邑自行收取,需郢都處置之事當不多。戰時又不同,戰時自然是楚人主事。”昭黍插言道。
“越君開等人定要比你我更知楚國。”淖狡也插了一句。
“與其商議七敖,還不如商議律法。”蒙正禽心急火燎。“縣邑行承包之制,庶民之利何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