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零肆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二章 冰封,荊楚帝國,貳零肆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熊荊早上起床的時候,幕府大案上的銅盆裡飄著一塊冰。天氣越來越冷,每天晚上水澤都可能結冰,而結冰則意味著會戰,楚軍早已進入戰備狀態,準備最後的一搏。至於路上正在趕來的齊軍、巴人、西甌諸部落,楚軍不會等待,二十個楚軍師已經超出幕府之前對兵力的預計。
“稟大王,冰薄。”莊無地搖搖頭,在諸將的注視下表示冰還太薄。
“幾寸?”各師之將也在大幕,每個人都張望著銅盆。當然,大多數人看不到,只有坐席距離熊荊比較近的越無諸、東野固、鄧遂幾個能看到水裡漂著的那塊薄冰。幕府裡的溫暖並沒有讓它馬上融化,它就平靜的飄在水裡,直到熊荊用手觸動它。
“一寸。”莊無地報告的數字和熊荊看的厚度沒有什麼差別。冰層厚度不能在晚上、早上測量,而當在正午和下午測量,那時才是一天溫度最高的時候。
“一寸不足用。”熊荊搖頭道。在座的伸長脖子的將率司馬聽見冰只有一寸厚,微微喘了口氣。
多厚的冰才能行軍作戰,作戰司早有測試記錄,一寸厚的冰肯定是不行的。以楚尺,楚軍士卒最少要一寸七分厚的冰才能單縱隊行軍,兩寸六尺的冰才能雙縱隊行軍,四寸的冰才能三縱隊行軍。
除了士卒,楚軍還有火炮,還有輜重,這些東西對冰層厚度的要求比步卒對冰層厚度的要求高得多。短管炮倍彈輕,倍彈比只有四十(艦炮與陸軍炮為兩百),一門六十八斤炮行列全重仍然達到兩噸,需要五寸厚的冰才能安全行使;一輛四輪馬車,加上車上一噸左右的補給,需要六寸厚度的冰才能安全行駛。如今冰厚只有一寸,一寸連步卒都走不了,作戰更無可能。
“淮水冰否?”熊荊再問。大梁距淮水直線八百里,大梁附近水澤冰封,淮水很可能也冰封了。
“有薄冰。”莊無地道:“大司馬府以為,齊軍士卒至下邳後不當往南至淮水,而當往北至彭城,再由彭城急行而來,十日之內可至。其餘師旅……”
說到其餘師旅時莊無地搖頭,十一月中旬就結出一寸厚的冰,接下來天氣會越來越冷,巴人與西甌諸部剛剛趕到扞關和青陽,漢水一旦冰封,一千多里不可能在決戰前抵達,只有齊人有趕來的可能。
“淮水只有薄冰,不能由淮水而來?”熊荊下意識問。
“今日僅僅是薄冰,明日、後日或不然。”莊無地道。“彭城陸路至大梁九百里,壽郢至大梁亦是九百里。若齊軍士卒行至壽郢時鴻溝冰封,於彭城棄舟可提前兩日趕至。”
“屈光現在何處?”熊荊明白莊無地的意思,但他不知道齊人到底何時能趕到。
“今日可至下邳。”莊無地知道他的困惑,估計道:“齊卒輕裝一日三舍,十日後可至啟封。若是兩日後至壽郢時鴻溝冰封,則需十二日後趕至。若是明日淮水即冰封……”
水路要先從泗水抵達淮水,再沿著淮水往東,抵達壽郢後轉入鴻溝。這樣繞一圈,兩日後才能抵達壽郢,抵達了壽郢距離才與彭城到啟封的距離相等。走哪條路更快全看天氣,三日內淮水鴻溝不冰封,水路更快,三日內淮水鴻溝冰封,陸路更快。
“便不能順丹水而進?”熊荊兩條路都不想選,他想抄近路。
“丹水麻邑處河道早已阻塞,非十數日不可清淤。”莊無地道。幕府不是沒有討論過這條路線。
“至麻邑後棄舟而陸,至啟封幾里?”熊荊問道。
“四百餘里。”莊無地道:“然麻邑之北有兩尉秦軍,魏地又被秦人所佔。即便齊軍能戰而勝之,風雪之下,秦人堅壁清野,四百多里行來糧秣必然不足。”
“魏人真願秦人燒燬屋舍?”熊荊忽然問道。他對魏人不完全相信,但對魏地的普通民眾比較相信,魏國庶民並不會心甘情願配合秦人堅壁清野。
“這……”莊無地回答不出這個問題。也有幕府謀士認為麻邑到大梁的四百里可以行軍,但齊軍是一支沒有建制、沒有後勤,可能連列陣作戰都很勉強的大軍,誰也不敢冒這樣的風險。
“麻邑何師駐守?”熊荊再問道。
“麻邑由雍勃的沛師駐守。”莊無地答道。他與熊荊對話太久,正想說此事軍議後再言。
“若可行,令沛師與齊師前來。”熊荊吩咐道。齊人是否能順丹水前來大梁,這不是他一個人可以判斷的。但眼下時間緊急,能早一日抵達就多一分勝利的希望。
莊無地退下,這時他熊荊才開口道:“今晨冰厚一寸,不足一戰。天文可知,何日冰封方才半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