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匪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5章 王熙鳳又遭殃,紅樓之公子無雙,司馬匪鑑,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埽這種東西,七年前跟隨到宛平,賈琮已經見識過,只是那時凡事不能做主,純當歷練。這是一種作物秸稈混合粘土,再用繩麻牽連起來的東西,乃是堵河常用備料。
賈琮摸摸凝結這方塊的東西,好像是水泥,但是這種水泥和現代的不一樣,要知道水泥成分簡單,粘土、鐵礦石、石灰、石膏,反應過程,一箇中學生也能推出來,但是水泥生產過程是十分複雜、繁瑣的,至少親自上陣的話,賈琮自己都覺得困難。但是古代的工匠,著實不能覷,他們只是沒有知識指導,技術是不低的,看起來,使用水泥,比起僅僅使用粘土、石灰,粘性要更強、更穩固。
古代還有選擇糯米來粘結城牆的,絕非玩笑,明長城大多數是夯築,存在至今,明朝南京城也用過糯米,古饒智慧,是不低的。
他揮手叫仲尹過來,“你們凝結土方、磚石、埽的,叫做什麼東西?”
仲尹跪了又起立:“回大人,叫做水泥,草民也不知道怎麼做,但淮安有幾個廠,原先就做土方和磚石的,這種水泥,粘性可強呢,父輩們都沒見過,好像出來幾年了,一年比一年不同,以前沒這麼硬。”
“你們這工錢是月月有?怎麼定的呢?”
仲尹並不知道水泥是賈琮提出來的,上面的訊息,他們所知甚少,賈琮的這個問題,讓他不好回答,想了好久才道:“工錢沒有一定的,有的時候全是民間攤派,家家戶戶都得種花柳、蘆葦、屯土,拿出秸稈、土方來,有的時候給錢,有的時候不給錢……”
賈琮沉思,看來徭役向完全由政府出錢轉化,還需要一段時間。
明朝治河很失敗,就是因為政治的控制力不行,腐敗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儘管有潘季馴這樣的大家也無力回,相對來,清朝這方面比較有成效。
但是清朝的貪汙’腐’敗也一如既往的嚴重,僅僅堵大王廟決口,就用掉八十萬兩,乾隆年間,政府為治河出的錢,突破一千萬大關。
落到實處的銀子有一千萬嗎?沒有,這個想都不用想,甚至不需要考證。
而今賈琮也見識到了,官場要清如水,是永遠不可能的!
看到賈琮似乎很累的樣子,仲尹試探地道:“大人要不要跟民進去喝杯茶,這三伏,晴的時候日頭毒,要不就風雨大……”
賈琮搖搖頭,舉步上了牛皮、木板搭建的廂船,廂船不是用來乘坐,而是專門用來水上施工的,靴子踏上去,底下的水就浸到靴面上,孫福他們跟上來,仲尹舉起脖子上的面巾,擦擦額頭的汗,見御史大人已經走到石壩下面,頓生崇拜之情:“聽賈御史是個了不得的官,殺星下凡,一來就把咱們淮揚道的道臺給辦了,那可是四品藍色補子的道臺……”
“四品是大紅哎,不是藍色,那個道臺殺官了。賈御史怎能不辦他呢,前兒御史行轅傳出告示,淮陰七州縣賑災,米粥得做到筷子插著不倒,毛巾裹了不滲,這是真正為咱們老百姓的青大老爺呢……”
“我還聽他要自個兒掏腰包,放到這條河上,換做道臺,哪肯吶……”
仲尹等一些河工民夫,於是就把崇敬而又敬畏的目光,看向遠處這位年輕的大人。
賈琮卻無心享受他們的目光,滾滾黃河,席捲了黃土高原、中原、蘇北的河水,就在眼前,兇猛地朝東流去,那聲音激烈、悲壯,那顏色渾濁、泛黃,他也沒有心情高唱幾聲“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而是看著減水壩裡面的遙堤。
親自巡視到今,這才是他唯一滿意的地方。
堵黃河的第一層是縷堤,一般不高,太高了會承受不住黃河汛期的衝擊力。
第二層是遙堤,比縷堤高,縷堤和遙堤之間,留出數丈空地,這些空地是專門把泥沙截留下的。
黃河攜帶最多的就是泥沙,泥沙也把沿岸莊稼裹得沒有樣子,遙堤把你泥沙留住,還能使河岸的河床增高,既避免向外流,也能護住黃河。
當然,有這兩層還是不夠的,黃河氾濫,伏屍百萬,另一個時空李自成決開黃河,整個開封城都淹沒了,更何況淮安的裡下河地區?
故此還需要設計一層減水壩來減壓,這減水壩按照古饒智慧,長寬高得按一比二比五來造,這種比例是經過實踐的最堅固的一種。
此外,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壓,還必須開挖分流、引流的河道,經過實踐,一般是“川”字形最合適。
當然,所有這些都需要人力物力財力。
但是對於一個國家來,最重要的不是人力物力財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