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匪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4章 大三元之殿試狀元,紅樓之公子無雙,司馬匪鑑,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順府尹和九門提督帶領下,賈琮等上千貢士進了正陽門,這其中自然包括王應麟、張茂才、丌詩軒、戴鳳翔、龔鼎慈等幾位,午門兩側就是傳中的六科廊房,但是賈琮沒機會細看。
他們進的不是午門中路,午門中路除非皇帝出行等情況,否則絕不開啟,而是由東、西兩路進。
進了皇家宮殿,意氣風發的貢士們安靜了,包括賈琮也是,白玉橋欄,碧綠溪水,金磚琉璃,寬闊,恢宏,臺階層層而上,錯落有致的宮殿群、太監、守衛晃得人找不著北,因有官兵護送,他們暢通無阻地到達了仁華殿大門外。
仁華殿位於大明宮以南,屬於大順紫禁城的中軸線,明末戰亂後建立,耗資百萬,丹陛之下,上千舉人垂手肅立,提督九門步兵巡捕五營統領楊提督站在考生前面,出示一枚空心的銀印:“董府尹,請驗證虎符。皇宮重地,不可馬虎。”
“楊提督請簽收。”董安國不苟言笑地也把一枚銀印放進空心之處,兩枚銀印竟然衣無縫地重合了,呈現出完整的猛虎形象。
楊提督點頭道:“是大殿外考?還是東西兩廡?不是閣臣們臨時請示嗎?”
“欽監今兒有雨,龍虎交匯,是吉象,改在東西兩廡考。”一個身穿品服的司禮監秉筆過來。
“下官等遵命。”兩人如聖上親臨似的拜過,楊提督問:“劉公公打文書房回來?”
那劉秉筆笑呵呵道:“六部、通政司的司務廳、六科、都察院的文書房都走了一遭,九邊防務重要,中原的災荒、水患,也耽誤不得呀。”
楊提督、董府尹陪笑不言,皆知皇帝似有重用官宦之意,等劉秉筆走了,他們一人麾下負責一廡,護送考生入座,董府尹道:“仇都尉怎麼不見?內城防治,是楊大人和都尉大饒職責。”
楊提督搖頭不解,但已有揣測:“恐怕聖上會親臨,仇都尉調大漢將軍去了,董府尹交接完了,就守在外頭,雖是手無縛雞之力的上千書生,也大意不得……”
正著,突然仁華殿左門傳來鼓樂響動,須臾,旗牌、斧鉞、刺繡龍鳳的鹵簿儀仗開道,中間的八抬龍輦,抬出一位九五至尊來,楊提督、董府尹趕忙提袍、頭頂地的下跪。
鴻臚寺、教坊司樂工們的出行奏樂,動徹地,傳遍整座場院,守衛官兵、太監們都跪滿了,賈琮等上千貢士,好歹都是四書五經讀出來的,騷動幾秒,立馬屈膝跪滿。
司禮監掌印太監戴權喊了一聲:“興!”
眾人起立,戴權再喊:“拜!三叩首!”
眾人再次跪下磕頭三次,戴權再喊:“興!拜!三叩首!”
“興!拜!三叩首!”
灰頭土臉地行了三拜九叩大禮,賈琮暗罵不已,這時戴權喊了“禮畢,樂止”,眾人都是垂頭默立,沒有誰敢抬頭正視龍輦上的皇帝。
雍樂皇帝的聲音傳來了:“科舉取仕,乃國家倫才大典,朕,奉承運之聖君,教化萬民,尊於孔門之下,以安四海、平宇內。忻忻於禮賢下士,切切於子民衣食,是故,遽然放下奏摺,亟傳口諭,不嘵嘵於科道,爾等乃我朝將來之新科後進,或有出將入相,或有一方父母,或有封疆大吏。朕不苦於辛勞,親臨仁華,殿外場院,未免風吹日曬,傳讀卷大臣與朕躬上仁華殿,諸貢士於殿內大考,一應監臨、巡視、防衛等官,丹陛候命。”
楊提督、董府尹、仇都尉等恭恭敬敬地稱頌“吾皇英明,禮賢下士”,賈琮等貢士,自始至終,都沒見上皇帝的面。
……
既然雍樂皇帝臨時做主來當主考官,張分胰八位讀卷大臣,也只能稱讚一聲,在仁華殿側陪考。
那些欽監果然有些門道,未幾便下雨,大雨瀰漫了整座宮殿,還起霧了,斯景看來仙境一般。欽監的所有人,都是世代學習文、星象,皇帝凌承嗣不至於事事相信,但是今日所奏的“龍虎交匯,大吉”,他還是深信不疑的。
皇帝下令寫一篇策論,五百字合格,上不封頂,內容竟是敏銳地涉及了“藩王”、“樂籍”、“馬政”等等軍國大事,考驗貢士們文采、史學功底的時刻到了。
等雜役太監們搬完桌凳,一千多名貢士鴉雀無聲地入座,圍繞仁華殿一圈,座無虛席,賈琮分到了大殿西南角落的臨窗號數。
風聲呼嘯著,雨點嘩啦啦擊打丹陛,董府尹、仇都尉、楊提督面面相覷,愁眉苦臉,不過做官做到了現在,這點耐心他們還是有的。
雕龍主座上的雍樂皇帝站起來,看看張分宜垂頭侍立在側,他在上面來回踱步,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