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的小鵪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5章 賑災,我的餐館通古代,悲劇的小鵪鶉,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明洪武朝 第一天跟著朱標上朝的扶蘇暈暈乎乎的回到了東宮。 “扶蘇,這第一日上朝可還習慣?” 朱標拍了拍扶蘇的肩膀問道。 扶蘇雖然也跟著秦始皇上過幾次朝,但他經歷過的和今日所見完全不同。 試想哪個文武大臣敢在秦始皇面前七嘴八舌吵作一團,更有甚者還出言頂撞秦始皇的? 他苦笑一聲道:“吾未曾見過這種場面,今日算是長見識了。” 朱標笑道:“你也不用覺得奇怪,平日孤父皇上朝時這幫人可是老實的很。” 隨後朱標從奏章中隨便抽出一本看了一眼後交給扶蘇道:“你且看看此封奏章所奏之事當如何處理?” 扶蘇接過來仔細看了看。雖然奏章是用行楷書寫的,但是他大致上還是能看得懂的。 奏章大概意思寫的是河南布政使司中牟、祥符、原武三地黃河決堤,大片農田被毀,百姓流離失所,當地官員請求朝廷賑災。 扶蘇在大秦也是見過秦始皇處理過水患之事,因此倒也不算陌生。 “當務之急應當是就近徵調民夫儘快堵住決堤之口,然後由朝廷運錢運糧以解黔首生活之困。” 扶蘇略加思索就說出來自己的想法。 朱標點點頭道:“辦法倒是中規中矩,但終究還是太過於籠統了。” “那不知朱兄又有何高見,扶蘇願聞其詳。” 扶蘇見朱標不認可自己的提議,不服氣的說道。 朱標見扶蘇不服氣也不在意,輕聲說道:“孤且問你,就近徵調農夫到底需要多少農夫你算過嗎?這些人的吃住花費又由誰來承擔?在農夫到達這三地之前就放任決堤之口不管嗎?再者徵調了大量的農夫,當地的農事又由誰來勞作?” 朱標一連串的反問直接把扶蘇問懵了。 “賑災需要的錢糧你又算過了嗎?總不能當地的官吏張嘴說個數字朝廷就隨便給出去吧?要知道我大明現在也不富裕,如果每次賑災都這麼幹那國庫早就空了。” 朱標真是殺人又誅心,扶蘇被說的滿臉漲紅著說不出話來。 “還有,你又如何分辨哪些是真正需要救濟的災民呢?孤可是親眼見過許多士紳大族偽裝成災民之後騙取朝廷的賑災糧款的。” “還有這種事嗎?這些人為什麼要這麼做?難道就不懂得禮義廉恥嗎?” 扶蘇被朱標的話震驚到了,他完全沒想過世間居然還有如此無恥之人。 朱標搖著頭輕笑道:“扶蘇,不是所有人都是和你一樣的君子。這種事自古有之,只是你久居深宮,對民間瞭解的還是太少了。人本性就是貪婪的,誰又會嫌棄自己家錢糧多呢?” “你,你不是學習儒家的嗎?那豈不知聖人說過人性本善的道理?為什麼從你口中會說出人本性貪婪的話來?” 扶蘇指著朱標說道,對他來說朱標這些話簡直是離經叛道,違背了聖人的教誨。 朱標攤手無辜的說道:“孤確實是學習儒家的啊,但是孤學的更多的是荀子的性惡論。特別是在孤多次體察民間之後,便愈發的覺得荀子說的很有道理。” 荀子的性惡論在先秦是不被主流觀點認可的,專精孔孟之道的儒生認為荀子的理論簡直是有悖先賢。 再加上荀子是法家韓非子和李斯的老師,這兩個人又恰好是法家最傑出的代表。 如果不是荀子自稱是孔子思想的繼承者,恐怕早就被儒生們驅逐出儒家的隊伍了。 “好了好了,咱們還是說回賑災的話題上吧,荀子和儒家的事就不要再說了。” 朱標看著扶蘇的架勢是還想和自己辯論,懶得在這問題上繼續爭論下去的他開口說道。 扶蘇面露不忿的說道:“那請朱兄發表你的高見吧,吾倒是想知道你能說出什麼來。” “首先,由當地官府聚攏災民,清點損失。防止水患再次來襲造成更大的傷亡; 第二,由朝廷出錢僱傭災民堵住決堤之口、清理水患後的遺留物、重建家園。一則可以防止災民生變,二則在解決災民溫飽的同時還能加快當地重建的進度。 第三,就近開放社倉和義倉賑濟災民,也可號召當地富紳捐錢捐糧以度過難關。 第四,如果當地受災實在嚴重無法再居住,可以移民就食,將當地災民遷移到其他地方居住,並減免他們幾年的賦稅。” 朱標侃侃而談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扶蘇聽的忍不住連連點頭。 (有種當年寫申論作文的無力感,大家湊合看吧。) “不對,那朱兄你還是沒有解決士紳偽裝成災民騙取賑災糧的事情啊?” 扶蘇琢磨了一會,以為抓住了朱標疏漏的他興奮的喊道。 “扶蘇你知道一個當年被孤父皇親自處決的貪官是怎麼做的嗎?在他去賑災的時候,粥棚里居然從沒有一個士紳去他那兒領取賑災糧。” 朱標沒有直接回答扶蘇的問題,反而像是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扶蘇嗤笑一聲道:“貪官還能做什麼好事?無非是中飽私囊、以次充好罷了。”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