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滿江紅》(一)
琵琶行澤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9章 《滿江紅》(一),星際娛樂荒漠?最佳製作人出手,琵琶行澤畔,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眼望,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出自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 世人皆知少年將軍霍去病,首戰告捷,勇冠三軍,痛擊匈奴,封狼居胥。 但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南宋的著名抗金英雄岳飛,第一次上戰場時也不過才二十歲。 岳飛生於北宋末年,少年時期便熟讀各類軍法,傳言他生來就有神力,未滿二十歲既能挽三百宋斤的弓,並且開八石腰弩。 提及岳飛,許多人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精忠報國! 北宋末年,民不聊生,金朝一直對宋朝虎視眈眈,準備隨時把宋朝這塊肥肉啃下來。 儘管宋朝為了守住局勢一再放低底線,以各種賠款奉上,但野心被喂大的金人怎麼可能還願意放過宋朝這塊肥肉? 而宋朝身為泱泱大國,為什麼面對金人卻一再忍氣吞聲呢? 這其中就關係到宋朝的開國史和宋朝的前朝史。 在宋朝開國以前,也就是五代十國時期,這個時期重武輕文,因此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避免前車之鑑再次發生,選擇了重文輕武。 鼓吹禮教,用文官壓制武將,維持中央集權……這一系列操作將國家的內部穩定了下來,並且很大程度上制止了藩王割據的情況發生。 因此,在宋朝的前期,皇帝的中央集權尚未完全穩固之時,重文輕武這一策略就是利大於弊的。 但等到國家安定,皇權穩固之時,重文輕武顯然就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和對外穩定。 重文輕武的後果就是泱泱大國無人能打,軍隊戰鬥力打周邊的小國都夠嗆,更別提稍微厲害些的國家,宋朝簡直毫無還手之力。 為了防止軍隊的將領們擁兵自重,宋朝經常採用輪換制度,也就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面。 這也是宋朝明明擁有龐大的軍隊,戰鬥力卻低到令人髮指的原因。 並且宋朝制度繁瑣,將領們怕惹是生非,寧願拖誤戰機,也不敢私自做主,更加致使宋朝軍隊呈不堪一擊的局面。 宋朝時期面臨多個強敵,像契丹,女真,蒙古這三個興起的民族出現,也就形成了遼,金,蒙元三大帝國與宋對立的局面。 岳飛二十歲那年開始從軍生活,從一開始就表現出眾,期間因父親去世,岳飛辭軍歸家,後因生計艱難,岳飛又再次投戎。 岳飛二十三歲那年,金國滅遼,將目標放在了宋的身上,宋原本想派兵與其對上,但最後自知打不過,還是選擇了用割地賠款的條件求和。 但等到第二年,也是就是岳飛二十四歲的時候,時任宋朝皇帝宋欽宗突然反悔割地,原本就想拿下宋的金軍迅速派兵攻打太原,並且南下圍困開封。 岳飛從平定軍突圍,千辛萬苦地回到家鄉,目睹了宋民慘遭金人屠戮和奴役的情形,當即想要從軍,但又因擔心家中年邁的母親和柔弱的妻兒在戰火中難以自保而猶豫不決。 心中擁有深明大義岳母鼓勵岳飛參軍報國,並且還在岳飛的後背刺下了‘精忠報國’。 岳飛謹記母親的教誨,立刻投入了抗金的前線。 就在岳飛投入抗金前線的這一年冬日,他跟隨著時任元帥府前軍統制朝著滑州的方向馳援開封。 期間岳飛被派出偵查,在侍御林遇見金兵時,岳飛率先將敵方發將領殺死,擊退了金兵,而後又在滑州南的遭遇戰中以百騎打敗金兵。 康王趙構拒絕了副元帥宗澤全力營救開封的提議,帶著兵馬向東平府轉移只餘下了一萬人馬供宗澤馳援開封。 岳飛跟隨的統制隸屬於宗澤麾下,他與宗澤進軍開德府,與金軍進行十三戰,戰戰高捷,岳飛也在這時靠著軍功升遷為修武郎。 之後岳飛隨軍轉戰曹州,憑藉著一身本領和身先士卒的勇氣越戰越勇,金軍大敗逃竄,岳飛甚至追奔其數十里。 但後來元帥府命岳飛隸屬的軍隊改隸於黃潛善麾下,黃潛善雖坐擁三萬六千人馬,卻只知道按兵不動儲存實力,使得那邊只有兩萬五千人馬的宗澤陷入了孤軍奮戰的困境。 幸而宗澤那邊取得了勝利,但隊伍也受到了不少的損耗,無法再傷到金軍的元氣。 也就是這一年四月,金軍帶著宋徽宗、宋欽宗以及一眾皇室成員從已經被洗劫一空的汴京中撤退。北宋在這一刻徹底滅亡,後人皆稱次日為靖康之恥。 時年五月初一,康王趙構在應天府即位為宋高宗。 宋高宗雖用抗金派的名臣李綱為相,但他更器重投降派的黃潛善等人,並且還採取了避戰南遷的政策,打算退到長安,揚州等地。 這一年剛二十五歲的岳飛不顧自己的官職低微,嘔心瀝血地上書數千言勸宋高宗不要避戰,卻換來了‘小臣越職,非所宜言’的批語,落了個被革除軍職,逐出軍營的下場。 但岳飛並沒有就此放棄,反而是北上奔赴抗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