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五六章 明代的皇帝們,逍遙大亨,赫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只不過是喜歡玩蛐蛐,還算是不錯的呢。
當然,朱瞻基不光是喜歡玩蛐蛐,他還有一個極大的愛好,那就是喜歡賞玩香爐,畢竟在他骨子裡也是一個文人,文人嘛,要是沒有點風雅的愛好,那還能叫文人嗎?
朱瞻基當皇太孫的時候,他爺爺對他很嚴格,所以他即便是很喜歡賞玩香爐,也不敢大肆去做,因為他很清楚,一旦這事兒要是被他皇爺爺朱棣知道了,肯定會給他定一個玩物喪志的罪名。
朱棣過世之後,朱瞻基他爹也僅僅當了十個月的皇帝,然後等他登基之後,這天下可就沒有人再能管著他的人了。所以,朱瞻基剛上臺沒多久,被壓抑了許久的衝動終於徹底爆發了。
朱瞻基一上臺,為滿足玩賞香爐的嗜好,特下令從暹邏國也就是現在的泰國進口了三萬九千斤風磨銅,責成宮廷御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府內藏的柴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製香爐。
為保證香爐的質量,呂震戰戰兢兢地稟告皇上,欲製造出好香爐,銅還得精煉六遍。煉一遍,少一些,六遍下來,原料只會剩下一半。
可宣德皇帝是什麼人啊,人家是天子,不僅財大氣粗,而且精品意識超強。於是宣德皇帝當即下旨精煉的次數不僅不減,還要翻番,也就是煉十二次,並加入金銀等貴金屬。於是工藝師挑選了金、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與紅銅一起經過十多次的精心鑄煉。
經過巨大的努力,宣德三年,極品銅香爐終於製作成功。
這批風磨銅共鑄造出三千餘座香爐,以後再也沒有出品。宣德帝見到這批自己親自過問的香爐,每隻均大氣異常,寶光四射,很有成就感。
這些香爐,把其絕大部分陳設在宮廷的各個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賞賜和分發給了皇親國戚、功名顯赫的近臣和各個有規模香火旺盛的廟宇以及前來朝貢的屬國使節。
這些宣德爐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見其形。經過數百年的風風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鑄造的銅香爐已經幾乎看不到了。
這第一批鑄造出來的宣德爐是如此的精美,所以引發了很多人的覬覦。哪怕宣德三年宮廷封爐不鑄之後,依然有人想要繼續仿造宣德爐。
這其中,當時負責監造第一批宣德爐的監造者將原來的工匠再集中起來,另行鑄造宣德爐。不過由於原料不足,風磨銅已經用完而不復出,鑄工只能以黃雜銅代之,雖做工與以前一般極盡精緻。形態更為多變,但銅質終於不及。同時底款有了變化。字數增多,為“大明宣德五年監工部官吳邦佐造”和“工部員外臣李澄德監造”等,楷款、篆款均有。
除了宣德朝當代的仿造之外,在明中期正德年間也有仿造,明末清初以及清朝還有清末民初,也均有大量的仿造品出現。
所以,到了現代,市面上不乏有明朝仿造的宣德爐,也有很多清朝甚至是民國時期的仿造品,但真正的宣德三年出品的宣德爐卻是一件難尋。
目前在市面上,根本就見不到真正的宣德三年出品的宣德爐,很多人甚至都說,真正的宣德三年的宣德爐已經沒有了!
原本楊靖也是這麼認為的,真正的宣德爐早就已經沒有了,現在市面上以及博物館的藏品全都是仿製品。可偏偏,眼前出現了這兩個古樸大氣的宣德爐,這是怎麼回事?
宣德三年的宣德爐沒有標準器型,眼前這兩個宣德爐同樣樣式不一樣。
其中一個銅爐為圓形、敞口,有底座,兩側有兩個素龍耳,樣式很是清奇。不過楊靖還是一眼就認出了這個銅香爐的樣式,這正是宣德爐中世存數量最少的蚰龍耳火爐。
這種蚰龍耳火爐通常都是專門為皇帝書房之用,可以單獨放在一個香几上,也可以放在文案正西五尺處,或是條案上、亮櫃上,六寸以上的大器則可以放在廳、室、殿等處。
像這個蚰龍耳火爐,直徑超過了二十厘米,也就是六寸以上,顯然是可以放在書房之外的香爐。
至於另外一個銅香爐的器型則非常的樸素,三腿、扁圓肚,雖然看起來器型很樸素,但其線條卻是極為優雅。
楊靖也認出了這件銅香爐的樣式,正是存世量僅次於蚰龍耳火爐的鬲爐。
這兩件銅香爐雖然樣式都極為罕見,但風磨銅的顏色極正,而且包漿很圓潤,底部也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六字楷書款,一看就不像是後世仿的。
不過為了保險起見,楊靖還是用聖戒鑑定了一下,結果果然不出意外,這兩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