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風雄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百三十三章 登基稱帝,大封群臣,長風萬里盡漢歌,漢風雄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異象,那可不就是真正的天降祥瑞,以來證明他陸謙是真正的天命之主?!
投資是巨大的,可收益指揮更大。
天降異象,時間很短,只顯於他念禱詞這短短時間,可這不也正應證此異象乃是天應?
錯不是他榮耀值不夠,陸謙非買上更好的不可。比如神龍天降之類的,那才更叫人拜服。
當然,對於現下而言如此已經足以。不看就是那張叔夜、劉法等人都震驚的睜大眼睛,四大諸侯和高麗使臣更是如白日裡見到了鬼一樣。而後再看陸謙的眼神就變得大不一樣了。
而本就忠誠於他的大齊文武軍兵百姓就更無須多言。
祭天禮畢後,陸謙登上玉輦,再度回到王宮,沿途路上的歡呼聲直若滾雷一樣,連連不絕。
而此時的齊王宮已經被改為紫禁城看。他被擁簇到奉天殿內,面向南,宗澤、聞煥章強制按下內心的激動,分捧冕服和重寶玉璽上到前,餘下內閣重臣和林沖等重將取袞服披在他身上,再戴上十二旒冕冠。
如此就是萬歲萬歲萬萬歲了。
陸謙喜不自禁,心裡不去想甚個天命眷顧,子孫萬代福壽安康,那終究是怎的回事,再沒第二個人比他更清楚了。接下他只需要享受此遭事後那豐厚的成果便是。
稍後是封賞宗親,進爵功臣。立妃方氏為皇后,太子暫缺,封國丈方臘為明國公,田虎為霍國公,王慶為庸國公,鐘相為羅國公。橫豎對於他們是不能用大國之名的。方臘的明國公在於其摩尼教之明教之名,霍國、庸國、羅國則盡是春秋小國。位置許進他們起家發跡之處。
四人早有準備。當下跪拜謝恩。
稍後就是陸謙的自家人了。
眾臣首推宗澤為文臣之首,封越國公,加開國。
以林沖為武臣之首,封鄭國公,加開國。
魯智深不受冊封,與公孫勝一般,都有蕩平天下後再入佛道之念。故而這朝中文武中,便只此二人封國公。
稍後那聞煥章、許貫忠、楊志、阮小二、秦明等等,各文武功臣是盡都加官進爵。沒有國公,還有候伯子男四等勳爵和國士。
爵位在這一刻就像是地上的黃土,唰唰的向外大批發。
而皇親國戚,陸謙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還有同宗近親,那都全都封爵。王爺公主國公候伯,不要錢一樣冊封了出去。橫豎他們必是全都死了。否則這般時候如何不來尋他?
益都城內外一時間紛紛攘攘,喜氣洋洋,新朝上上下下里裡外外充滿了蓬勃生機。大齊王朝“奉天承運”,洪武世運“如日中天”。
這國號之事,幾個月來群臣爭議了許久。有人要改,有人支援原名。陸謙幾經思索,還是作罷。虧他當初選用‘齊’字作為王號時候,心中還想著來日稱帝時候再行改變。
但現在,計劃沒有變化快啊。【其實是作者君慫了。那國號一出,選哪一個,異議都不會小】
而至於年號,定元洪武。本著拿來主義,陸謙毫不客氣的替朱八八用了。
而這陸謙稱帝定元之後的第一件事,那便是廣撒檄書,叫南宋、蜀宋早日投降。
同時還有一個事情被提上了日程,那便是遷都。
益都城作為一箇中央集權帝國的都城是愈發的不合適了。
而對於陸謙原本要定下的都城——金陵,則是遭到了近乎所有在朝文武臣僚的反對。
蓋因為彼處地勢太過偏南,而作為一個必然要一統江山的中央集權制大帝國,以金陵為都城,顯然不合適。中原的主要威脅在北部,而那裡距離西域與塞北太遙遠了。
簡直是要橫穿整個帝國了。
而中國從來都是一個陸權帝國。如今這個時代,以中國之國力,縱然可以海陸並行,可那大海之上比之陸地上,於中國而言猶自無敵手。
如果是近代史中,南京作為帝都是合適的。可在如今時代,滿朝的反對聲,叫陸謙都只能無奈的被“說服”。
而再看中國地圖,若是論距離適中,故南挾北,看西望東,那必須是河洛最是合適。且彼處還有山河地利之險,水源也自充分,若是不考慮糧食的問題,河洛最適合不過的。
然而糧食這一問題就徑直將它所有的分值都扣個精光了。無奈何,彼處的漕運較之汴梁漕糧運送之耗費尤甚。那汴梁漕運之害,已經叫趙宋受苦連連。洛陽比之汴梁更向西,可不是耗費更重?
陸謙本身就沒在洛陽定都之念,否則便不會冊封林沖為鄭國公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