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風雄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百零二章 皇子【一】,長風萬里盡漢歌,漢風雄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道,在後世的東南亞各國,可都是糧食出口國。那是世界上糧食的最大產區及出口區為(國家)。
現在南越是被陸皇帝化為交州了,連佔城也被滅掉,但其他國家還在。無論是方臘還是柴進、李俊、鐘相、王慶等等,那一個個都是以吃不完的糧食為最大出口產物,一船船的糧食海一樣湧入中原。
所以,陸齊國內的糧價始終保持著一個相對較低的水準。
而肉類和蛋類,百姓家中養雞、養鴨、養豬。養牛羊者,數量日漸增高。故而,這肉類和蛋類供應,也是年年在增多。尤其是靠海地區,有海貨和鯨肉衝擊市場,靠近北疆地區,有草原上的牛羊填補,這種情況下又怎可能讓價錢大大高升呢?
在吃的方面,大眾類食物中也就糖類的價格還依舊保持在一個相對較高的檔次。其他的就是高檔食材一類,那是沒參考價值的。
對比布匹、絲綢價格的上揚,在江南江北,種糧食劃不划算,已經被多家報紙炒的沸沸揚揚。
在這樣的聲音之中,種植桑樹和棉花的田地是越發增多。每年流入中原的糧米數量也只能年年高升。
後世,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在1865年曾這樣描述:“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區,澳大利亞是我們的牧場,秘魯是我們的銀礦,南非和澳大利亞是我們的金礦,印度和中國是我們的茶葉種植園,東印度群島是我們的甘蔗、咖啡、香料種植園,美國南部是我們的棉花種植園。”
這是大英帝國的宏圖偉業。現在的陸齊雖然還差很遠的距離,卻已經有了那點苗頭。因為“利益”的關係,讓現下的陸齊只能向這條大陸發展。
桑棉所具有的巨大利益,遠遠勝過糧食作物,前者的種植面積不可抑制的增高,後者的種植面積則越發的減少,這都是利益作祟。
糧食減少,那就只能從外部引入補貼。就像正史之中,南宋時候有著“蘇湖熟,天下足”之稱譽的江南,到了明清時期卻常患糧食不足,所謂“江南地阻人稠,半仰食於江、楚、廬、安之粟。”那原因不就是江南的地都用來種植桑棉之經濟作物了麼。
然而現在的陸齊卻是連“江、楚、廬、安之地”都也在大面積的種著棉花、大豆、桑麻等經濟作物。
能補及的只要南洋,那才是最佳的物質源地。
現在的陸齊就可以說:南洋是我的糧倉,南洋是我的林場,南洋還是我甘蔗、香料的種植園;日本是我的銀礦和金礦,印度是我的棉花種植業。
但也就這麼多了,比鼎盛時期的大不列顛來差遠了。那牧場、茶葉甚的,還是要靠中原本地出產。甚至於甘蔗代表的糖類和棉花的主要來源也依舊是在本土。
是以,便是劉老漢這種本分人,家中的七十畝地,都被分作了好幾份。有輪休種苜蓿的,有種桑樹的,有種棉花的,最後才是種稻子的。
“爹,你再歇一會兒,我先下地。”劉大山說。
“不了,一起,一起。叫小三再歇一會。”劉老漢看著小兒子疼愛著道。
但劉大海再不願意幹活,也不能看著父兄下地,自己歇著啊。“不了,爹,我跟你們一塊下地。”
可他握著鐮刀的手心都火辣辣的疼,後背被陽光一曬,也覺得火辣辣的。劉大海心中有太多的不情願,但他一個字也說不出口。
正要彎腰割稻時候,劉大海的眼睛隨意的一瞥,看見三二十名氣質彪悍的玄衣大漢騎著高頭大馬,擁著一輛馬車從田頭的鄉路上過來,這輛馬車外面看起來很是樸素,可是能被幾十名大漢圍著,本身就代表著馬車上的人身份不簡單,起碼比起他們村,不,比他們鎮子上的大地主遠要氣派。
這是什麼人,這樣的人家竟然會來到田間地頭?劉大海心中不由好奇盯著馬車看起來,不經意中卻看到了兩個熟悉的影子——一個是鎮上的鎮長,他見過不止一次,一個是羅浩的老爹。
兩個往日中很風光很牛的人,此刻如同僕人一樣跟在馬車邊。劉大海就靜靜地看著他們從自家田頭走過去,他看到那車子周遭的大漢似乎都要比鎮長和羅浩他爹牛氣。
這時的劉大海心中直若颳起了一陣颶風,掀起了滔天駭浪。這樣的生活,他想都不敢想的威風,若是他能成為馬車內裡的人……,劉大海猛地打了一個激靈。不敢想了,那種地位他想都不敢想,他只求能有一個玄衣大漢的威風,也就可以了。
但是他又憑什麼來成為貴人身邊的玄衣大漢呢?他是能文還是能武?是心較比干多一竅,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