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回春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漢末之天下,幾回春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殺!”
“殺!”
“殺!”
一名名士兵連續高舉長矛,吼聲震天。
五千士兵的聲音集中在一起,使數里外樹林中的鳥兒驚走,就連十里外絳邑城的居民都能聽隱隱到聲響。
關羽和徐晃望著旁邊的劉凡,那一舉一動都顯得從容,那一言一語都能激發士兵們的鬥志,這才是真正的大將之風。
“最後吾再送汝等一句話。”劉凡沉寂片刻,然後一字一板的說道:“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吳廣說出這句話是來刺激當是百姓的氣憤,是一句非常有反抗精神的話語。
而劉凡把這兩句話連起來是用來激勵士兵志氣,沒有人天生的好命,王侯將相,只要有志氣,就可以一步步的走出來。
未來是靠自己拼搏出來的,命運是靠自己把握的,機會只會留給很少的一部分人,那一部分最勇敢、最有志的人。
說完這句話後,劉凡解散士兵,讓他們去各自訓練。劉凡相信就算大部分士兵不識字,也能體會到劉凡說話的含義。
河東安邑。
西秦亭侯府外,一位衣著得體,長相偉美,有儀容的青年站在那裡,這名青年看似只有二十歲左右,但任何人看他的第一眼,都會認為他是謙謙君子。
青年對門口的護院遞上名刺,道:“潁川荀彧聞西秦亭侯劉凡美名,特來結交!”
荀彧年輕時喜歡結交名士,在潁川時聽到劉凡的憫農,對劉凡憂國憂民之心,荀彧異常敬佩,加上劉凡舉鼎的威名和救助流民的美名,所以不遠千里來拜訪劉凡。
此刻的荀彧剛學業有成,還有沒結交那麼多的名人,來結交劉凡只是他及冠之後的第一站。
護院把名刺又還給荀彧,恭敬的道:“家主早在一個月前就前往絳邑了,現在為一郡司馬,領兵五千,鎮守絳邑,防備匈奴。”
“敢問絳邑在何方向,我自前往。”荀彧向護院問道。
“北上過汾水,不遠便是!”護院回道。
這些時日,來拜訪劉凡的人去過江之鯽,但聞劉凡去了絳邑後都知難而退,護院沒想到眼前這個年輕人有這種心。
荀彧向護院道謝以後,上馬向北方而去。他馬速不快,很有文人的氣度。
“雲長和公明可有步兵對付騎兵的方法!”當眾人散去以後,劉凡提出了這個問題。現在是十一月初,十二月份左右,汾水平原這一段黃河就會迎來結冰期,隨著氣溫越來越冷,冰凍越來越厚,匈奴人就會踏冰而過。劉凡駐守在這裡,與匈奴騎兵相遇不可避免。
“可以用長矛盾牌組成方陣,四周長矛全部抵出,盾牌密佈四周。如同刺蝟,防禦敵人。”徐晃說道。
長矛和弓箭都是歷代抵擋騎兵的有效方法,並且多有成功,特別是弓弩,要是有成千上萬的弓弩組成箭陣,在野戰上簡直是騎兵的剋星。
在南宋時期,他的敵人西夏,金,遼,蒙古等都是以成建制的騎兵為主,而南宋百年間在抵抗外族侵略的過程中一直勝多敗少,主要是依靠弓弩,在南宋的軍隊中,有七CD是弓弩手,甚至有的軍隊人人配弓弩。
“長矛組陣,太過被動,若是敗則如山倒,就算是勝了,也無法擴大戰果,只能眼睜睜看著敵人離去;若敵人是良將,不選擇衝陣,選擇圍殲,拖下去糧水用盡,只會全軍覆沒。騎兵可以輸十次,但是步兵只有一次機會。”這種戰術雖然在歷史上有過案例,但輸多勝少,不可取也。
騎兵對步兵以快打慢,而且還可以藉助騎兵的衝擊力。十騎亂百人,百騎破千人。這是歷史總結出來的。
聽到劉凡說這句話,徐晃和關羽陷入沉思。與騎兵對陣,步兵只有一次機會。徐晃和關羽牢記這句話。並且在今後的對戰中更為謹慎。
“用弓弩如何?”良久,關羽向劉凡問道。
“少量的弓弩對騎兵殺傷有限,萬千強弓勁弩組成箭陣,只要不是萬騎衝陣,足矣把一部騎兵打散。可惜吾軍弓弩不過千張,在冬天,南匈奴雖然不可能有多少人渡過黃河,但千張弓弩對付騎兵遠遠不夠。”劉凡搖頭道。
騎兵的衝擊速度何其快,按照弓箭的射程,普通士兵最多彎弓三次。若是敵人超過三千,後果不堪設想。
“那這麼說,若是步兵和騎兵人數相差不大的話,步兵必敗!”徐晃說話的時候滿臉凝重。
“非也,若是步兵裝備比騎兵裝備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