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6章 情分,盛京,淺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個已屆成型的朝局,著實容不得任何奇兵打破。
然而想法是好的,可終究東宮賣官案、淮河賑災貪腐案已出,朝堂上勢必會有一批更為新鮮的血『液』冒頭。這頭一個打破局面的,便是個誰都沒想到的姓氏——越。
姑蘇越,一個比起弘農楊氏也不輸的鐘鳴鼎食之家,千年歷史底蘊,最盛之時,連王謝都要避其風頭。蓋因當年三皇子奪嫡失敗,不得不退出朝堂自保,倘若無此災禍,如今的第一世家還不知姓楊還是姓越。
老皇帝對這個極有先見之明的家族頗有好感,比起不知好歹的王謝,中庸中立的楊家,敢毫不戀棧抽身離開的越氏在他眼裡,是真正將“清貴世族”貫徹到底的清流。
當年王謝出事,二皇子、三皇子相繼落馬,朝綱動『亂』到無以復加,若非姑蘇越主動退出,給帝王整肅朝局減輕了莫大壓力,否則還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安寧。
加上這十多年來,越氏從不出格,哪怕依然佔著一個定國公爵位,比起滿朝文武一半被楊陳裴顧佔據,已經讓人極省心了。
太后壓著越氏一族不准他們入仕,老皇帝在感念之餘也裝作不知,無奈如今朝堂上斷層嚴重,諸如楊緒冉、蘇奕之流又太過年輕,壓不住勢,幾個兒子又差不多瓜分完了各族勢力,想要找出個與太子、康王、瑞王、楚王等毫無瓜葛的勢力,太難了。
恰好此時,大理寺與集賢閣呈上來的貪腐案卷宗裡提到,淮河水患致使百姓流離失所,不少人居家流浪至蘇杭一帶,姑蘇越作為當地最大的家族,主動大開方便之門,不僅自掏腰包安撫難民,還派人前往淮北輔助賑災。那些沒被貪腐案牽連的官員眾口一詞地感念越氏相助,本想為他們上奏說好話,越氏卻在即將功成名就前悄然離開,可謂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看到這裡,老皇帝拍案叫絕。
“來人,傳朕旨意,宣越貞覲見。”
越貞是這一代的定國公世子,進京是為了四方朝會。定國公世子進京並未引起多少關注,這也同姑蘇越家如今在朝堂無人的境況有關。
一個空有虛名的世子不足為慮,是以這段時日,越貞帶著弟弟妹妹們在盛京玩得很是愜意,乍一聽皇上要見他,嚇了一跳,連忙收拾一番趕赴皇宮。
等他從勤政殿出來時,朝堂上已經多了一位中書舍人。
越貞腳步虛浮地回到族中在京城的舊宅,望著一群翹首以盼的弟弟妹妹們,好一會才吐出一口濁氣:“蘇奕蘇世子如今官居何位?”
越貞的二弟開口,“蘇世子因東宮賣官案被其妹牽連,如今被下放鳳台任知州。”
越貞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回內室寫了個條子交給弟弟,“我已被皇上封為中書舍人,不日走馬上任,接下來恐怕會很忙。二弟替大哥走一趟明月樓,將此字條轉交給郡王爺。”
越充點頭。
“小心些。”越貞仍沒什麼真實感。
越充卻笑起來,“大哥,我們進京可不就是為了這個?放心吧,弟弟省得。”
回想勤政殿內的一番交談,越貞面上越發整肅,自去書房著筆寫信。越充則收拾一番後出門,先陪著弟弟妹妹們玩了半晌,快入夜才命家僕將他們送回府,自己則只帶著貼身小廝大搖大擺地踏進明月樓。
季景西果然也在樓中,聽聞越充尋他,面上不顯,只繼續與一群狐朋狗友們推杯換盞,之後才借更衣出來。越充見到人,將字條轉交,後者輕描淡寫地瞥了一眼上面孤零零的一個“成”字,將字條就著燭火燒了。
季景西懶洋洋地抄起手,“趁著定國公還沒入京,表弟好好玩玩,等你爹來了,你可就進不得這明月樓了。”
“我爹要來?”越充驚訝。
季景西示意那燒成灰的字條,“越貞不是說了麼。”
越充:………一個字能看出啥啊???
事實證明,一個字的確能看出許多東西。
翌日朝會上,大理寺通報了賑災貪腐案的最終處理結果,吏部尚書被當場革職,案件轉送刑部複核,幾名斬監侯的主案犯也一併移送,只待複核後處刑。
到此,貪腐案劃上了句號,老皇帝讓眾官員討論由誰來填補官位,他列出了幾個要職,卻隻字不提吏部尚書,直到朝會結束前,大總管李多寶宣讀旨意,擢定國公越進吏部尚書一職,總領吏部,年後上任。
文武百官一片譁然。
皇上居然要重新啟用姑蘇越家!
難道三皇子要……?
沒等眾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