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2章 嫡庶,盛京,淺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頭霧水。以勢壓人?這詞放在四小姐頭上合適嗎?他長這麼大還沒見過小姐仗著身份胡來過呢。要說這京城誰能熟練運用以勢壓人,難道不該是燕親王府那位?
……欸?
“行了。”楊緒塵落下筆,“照著這名單,給每位先生準備一份薄禮,等論禮結束後再送,送的時候無需秉明身份。”
落秋只覺腦子有點不夠用。
楊緒塵卻彷彿瞧出了他的不解,多解釋了一句,“是賠禮。”
落秋:“……”
還是不懂!
不過很快,落秋便明白了自家世子的啞謎是何意。
三日後,當論禮的辯題出現時,人滿為患的毓秀臺上下,無論是打算摩拳擦掌一展才學的,還是前來圍觀的,都一片譁然。
辯題很簡單,卻在說出來的一瞬間,被無數有心人聯想到了近日京城的風波。
嫡庶。
此題一出,不知多少人的目光都落在了同樣在毓秀臺圍觀的楊緒豐、楊緒冉身上。因為據說,此次的辯題是由南苑書房新晉夫子——明城縣君楊繾提出的。
“……玩大了。”楊緒冉只覺自己頭皮都在發麻,說出口的話都帶著不自覺的顫抖,“阿離是不是跟我有仇?是不是明天開始,全京城的人都要猜二哥與我要踩大哥上位,信國公府內鬥激烈了?”
毓秀臺位於京郊,東臨定水,背靠香茗山,與北邊的鳳凰臺一南一北相互輝映,乃天下最負盛名之地其一。據說最早毓秀臺為天下聞名,乃是因數朝以前、亂世之時,兩位後來的傳世大儒曾在此爆發過一場被後世之人經久傳唱的辯學。自那以後,毓秀臺彷彿成了一個標杆,成為了學者們齊聚論學之地,引無數文人墨客前來瞻仰。
不知何時,毓秀臺論學成為了流傳至今的傳統,從這裡說出去的話,不用多久便能傳遍天下人之耳,甚至還有學子不拜文曲星而拜毓秀臺,只為沾染千年來從這裡一戰成名之人的橫溢才氣。
毓秀臺論禮乃盛舉,是君主開明、國家繁盛、文治天下的標誌,今日的毓秀臺至少有上萬人在場,就連皇帝陛下都坐在看臺之上,論題一出,文武百官的目光都齊刷刷望向楊霖。而楊緒冉的話也同樣在第一時間傳到了主座看臺。
楊相公多年來練就的銅皮鐵骨水潑不進之技在這一刻被髮揮得淋漓盡致,目不斜背不彎,任憑打量而不改色。
楊家兄弟都坐在離毓秀臺最近之處,楊緒塵差點被楊緒冉這話氣笑了,不輕不重地一腳踹過去,涼涼道,“好啊,就讓為兄看看你的能耐?”
“快饒了我吧。”楊緒冉就差跪地求饒了。
“大哥快別逗我們了。”楊緒豐的表情也十分精彩,“有這能耐,早幹嘛去了。是不是阿離在影射什麼?”
楊緒塵玩夠了,總算收起惡劣,意味深長地開口,“還能影射什麼?這毓秀臺論禮,論的可都是時下最熱鬧的事。”
緒豐、緒冉兄弟倆愣了愣,對視一眼,皆從對方眼中瞧出了某種真相。楊緒冉嘶嘶倒吸涼氣,算得上幸災樂禍了,“這是要把人往死裡踩啊?”
楊緒塵笑得輕描淡寫,“那又如何?又不犯忌諱。”
兄弟之間的對話很快便傳到了主座看臺,皇帝又氣又笑地拿手點了點楊霖,意外地沒有多言。許多人這時候也回過了味,望向楊霖的目光極盡複雜,也有不少人,聯想到近日京裡的熱鬧事,望向裴陳兩家的眼神——多數在看齊孝侯府——格外意味深長。
嫡庶話題向來敏感,儘管國法家規對此都有嚴格規定,但架不住皇家本身就是個亂七八糟的大染缸,從古至今,奪嫡上位的不知有多少。可巧就巧在,大魏朝自高祖皇帝開始,還真沒鬧出過這等讓人詬病之事——高祖皇帝亂世起兵,乃真英雄,推翻前朝統治是民心所向。之後武帝、平帝、乃至當今聖上,也都是儲君之身登基,如今的東宮太子同樣也是皇后正經嫡子,寵妾滅妻之事也未有過,每一任皇后後來都成了太后。
這個命題,還真沒犯什麼皇家忌諱。
換句話說,犯的是誰家忌諱,誰自己心情清楚。
“你就不怕真鬧出冉小子說的家宅不寧?”老皇帝好笑地問楊霖。
“家風清正者,自有其規矩所在,身正不怕影斜,微臣怕什麼?”楊霖老神在在地答。
老皇帝嗤笑了一聲不語,目光轉向幾個皇子,“你們怎麼看?”
太子季珪這會被突如其來的餡餅砸個正著,心中又驚又喜又不敢置信。按理說他與楊家關係不怎麼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